福建南音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现状调查与研究--以厦门市三所学校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绪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3页 |
1、课题的来源 | 第11-12页 |
2、相关文件 | 第12页 |
3、研究趋势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理论意义 | 第13页 |
2、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3、社会价值 | 第14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相关概念阐述 | 第14页 |
2、福建南音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3、学校传承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17-20页 |
1、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2、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3、研究方法 | 第19页 |
4、信息统计 | 第19-20页 |
二、福建南音状况概述 | 第20-25页 |
(一)南音的名称--弦管 | 第20页 |
(二)南音的表演--中和礼乐 | 第20-21页 |
(三)南音的乐器--古乐乐器 | 第21-22页 |
(四)南音的记谱--古代乐谱 | 第22页 |
(五)南音的语言--古语古音 | 第22-23页 |
(六)南音的价值--学校传承 | 第23-25页 |
三、福建南音进音乐课堂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25-47页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第25页 |
(二)三所南音艺术特色校的现状 | 第25-26页 |
(三)调查内容结果的分析 | 第26-47页 |
1、学校传承的引领--教师的调查 | 第27-31页 |
2、学校传承的主体--学生的调查 | 第31-35页 |
3、学校传承的助力--家长的调查 | 第35-39页 |
4、学校传承的场域--课堂观察 | 第39-42页 |
5、学校传承的深究--抽样访谈 | 第42-45页 |
6、学校传承的概括--现状总结 | 第45-47页 |
四、福建南音进音乐课堂结论及归因分析 | 第47-54页 |
(一)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但学校执行力度不一 | 第47-50页 |
1、相关课题的创立 | 第48-49页 |
2、校本教材的编写 | 第49页 |
3、课程类型的不同 | 第49-50页 |
(二)教师基本胜任教学,但南音专业素养不高 | 第50-51页 |
1、师资力量的限制 | 第50页 |
2、专业素养的不足 | 第50-51页 |
3、课程内容的安排 | 第51页 |
(三)学生建立正确的认同感,但需培养学习兴趣 | 第51-53页 |
1、学生认同感的变化 | 第51-52页 |
2、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 第52页 |
3、学生学习兴趣偏低 | 第52-53页 |
(四)家长普遍表示支持,但有影响学习的担忧 | 第53-54页 |
1、家长的关注与支持 | 第53页 |
2、家长的认知与担忧 | 第53-54页 |
五、福建南音进音乐课堂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 第54-63页 |
(一)学校层面 | 第54-57页 |
1、推进学校传承力度 | 第54页 |
2、健全南音教学制度 | 第54-55页 |
3、重视支持与监督功能 | 第55-57页 |
(二)教师层面 | 第57-59页 |
1、调整教师职业态度 | 第57页 |
2、提高南音专业素养 | 第57-58页 |
3、钻研课堂教学方式 | 第58-59页 |
(三)学生层面 | 第59-62页 |
1、提升学生南音文化传承的认知 | 第59-60页 |
2、提供学生南音学习交流的平台 | 第60-62页 |
(四)家长层面 | 第62-63页 |
1、加强家校联动力度 | 第62页 |
2、帮助家长减轻担忧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注释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79页 |
附录一(音乐教师问卷) | 第67-70页 |
附录二(学生问卷) | 第70-72页 |
附录三(家长问卷) | 第72-74页 |
附录四(学校调研图) | 第74-79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