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文章结构和创新点 | 第13-16页 |
1.4.1 文章结构 | 第13-14页 |
1.4.2 文章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 | 第16-20页 |
2.1 暴力伤医的概念 | 第16页 |
2.2 危机管理理论 | 第16-18页 |
2.2.1 危机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2 危机管理的概念 | 第17页 |
2.2.3 危机管理的周期理论 | 第17-18页 |
2.3 暴力伤医的危机管理含义 | 第18-20页 |
3 国内暴力伤医发生机制 | 第20-24页 |
3.1 暴力伤医的诱因 | 第20-21页 |
3.1.1 患方因素 | 第20页 |
3.1.2 医方因素 | 第20页 |
3.1.3 其他因素 | 第20-21页 |
3.2 医疗纠纷法律缺陷 | 第21-22页 |
3.3 医疗责任保险现状 | 第22-24页 |
4 暴力伤医危机事件的解决现状 | 第24-30页 |
4.1 危机管理认识不足 | 第24-25页 |
4.2 预警机制建设欠缺 | 第25页 |
4.3 危机处理机制不全 | 第25-27页 |
4.3.1 调解机制的缺陷 | 第25-26页 |
4.3.2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陷 | 第26-27页 |
4.3.3 医生保护制度的缺陷 | 第27页 |
4.4 现行解决方式导致的不良后果 | 第27-30页 |
4.4.1 不利于医患关系改善 | 第27-28页 |
4.4.2 产生防御性医疗行为 | 第28页 |
4.4.3 不利于医学学科发展 | 第28-30页 |
5 个案视角下的暴力伤医处置分析 | 第30-34页 |
5.1 杭州市某三甲医院组织概况 | 第30页 |
5.2 杭州市某三甲医院暴力伤医案例 | 第30-31页 |
5.3 杭州市某三甲医院暴力伤医预防及处置措施分析 | 第31-34页 |
6 危机管理视角下暴力伤医防范处置方法 | 第34-44页 |
6.1 潜伏期:暴力伤医的危机预防 | 第34-37页 |
6.1.1 建立危机防范预警体系 | 第34页 |
6.1.2 完善医患沟通机制 | 第34-35页 |
6.1.3 加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 第35-36页 |
6.1.4 提升医疗服务品质 | 第36-37页 |
6.2 爆发期:防止暴力伤医危机扩大 | 第37-39页 |
6.2.1 坚持“三个第一”原则 | 第37页 |
6.2.2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 第37-38页 |
6.2.3 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及媒体支持 | 第38-39页 |
6.3 解决期:暴力伤医的危机处理 | 第39-41页 |
6.3.1 准确掌握动态,理性决策 | 第39页 |
6.3.2 勇于认错,承担后果 | 第39-40页 |
6.3.3 正视舆论监督 | 第40-41页 |
6.4 恢复期:建立暴力伤医的危机管理长效机制 | 第41-44页 |
6.4.1 总结经验,健全危机管理体系 | 第41页 |
6.4.2 后续恢复工作和形象提升 | 第41-42页 |
6.4.3 重视医事法律建设 | 第42页 |
6.4.4 重视医师心理健康 | 第42-4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