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草原”--呼和浩特市“草原歌曲”受众调查与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绪论 | 第10-19页 |
| (一)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三)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15-16页 |
| (四)研究的难点、方法与写作思路 | 第16-19页 |
| 第一章 “草原歌曲”的受众调查与分析 | 第19-35页 |
| 1.1 “草原歌曲”聆听情况的整体特征趋势 | 第19-26页 |
| 1.1.1 对“传统”类歌曲的热衷 | 第19-21页 |
| 1.1.2 对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偏爱 | 第21-23页 |
| 1.1.3 对歌曲旋律感的追求与文化内涵的表达 | 第23-26页 |
| 1.2 “草原歌曲”概念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 第26-35页 |
| 1.2.1 识别“草原歌曲”:类型化与模式化 | 第27-30页 |
| 1.2.2 定义“草原歌曲”:经验与语境下的解读 | 第30-35页 |
| 第二章 “草原歌曲”的多元存在空间与意义建构 | 第35-54页 |
| 2.1 娱乐空间中的“草原歌曲” | 第35-42页 |
| 2.1.1 呼和浩特万达广场舞蹈队个案描述 | 第36-37页 |
| 2.1.2 “草原歌曲”在广场舞中的使用情况 | 第37-40页 |
| 2.1.3 “草原歌曲”在广场舞中的意义建构 | 第40-42页 |
| 2.2 作为音乐商品的“草原歌曲” | 第42-50页 |
| 2.2.1 内蒙古图书音像广场个案调查 | 第42-44页 |
| 2.2.2 音像店中“草原歌曲”的销售现状 | 第44-48页 |
| 2.2.3 “草原歌曲”作为文化商品的价值体现 | 第48-50页 |
| 2.3 “草原歌曲”与身份认同 | 第50-54页 |
| 2.3.1 “草原歌曲”作为个体身份的表达 | 第51-52页 |
| 2.3.2 “草原歌曲”作为社会身份的标识 | 第52-54页 |
| 第三章 “草原歌曲”与“草原”想象 | 第54-64页 |
| 3.1 “局内观”与“局外观”的辨释 | 第54-56页 |
| 3.2 “局内观”中的“草原歌曲” | 第56-60页 |
| 3.2.1 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峙 | 第56-58页 |
| 3.2.2 “现实”与“文本”的认同与偏离 | 第58-59页 |
| 3.2.3 民族情怀的“坚守” | 第59-60页 |
| 3.3 “局外观”中的“草原” | 第60-64页 |
| 3.3.1 “草原”意境美的想象 | 第60-61页 |
| 3.3.2 娱乐型倾听 | 第61-64页 |
| 结语 | 第64-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附录 | 第73-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