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语境下的音乐传承人及其身份认同--以蒙古族四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伊丹扎布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研究思路及目的 | 第17-22页 |
第一章 生活语境下的农民身份及多重角色 | 第22-43页 |
1.1 社会语境与农民身份 | 第22-28页 |
1.1.1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 第22-27页 |
1.1.2 既定的身份与流动的角色 | 第27-28页 |
1.2 民间艺人角色的生成 | 第28-36页 |
1.2.1 拜师学艺 | 第28-34页 |
1.2.2 一场重要的比赛 | 第34页 |
1.2.3 面对机遇 | 第34-36页 |
1.3 生活需要与多重角色 | 第36-43页 |
1.3.1 作为木匠 | 第36-37页 |
1.3.2 作为四胡手工艺人 | 第37-41页 |
1.3.3 作为算命人 | 第41-43页 |
第二章 艺术语境下的艺术家身份及其四胡音乐 | 第43-60页 |
2.1 从“民间艺人”到“民间艺术家” | 第43-48页 |
2.1.1 民间艺人进高校 | 第43-46页 |
2.1.2 艺人亦是艺术家 | 第46-48页 |
2.2 传统艺人的民间音乐思维 | 第48-55页 |
2.2.1 学乐器需要具备的条件 | 第48-50页 |
2.2.2 四胡音乐的编创 | 第50-55页 |
2.3 艺术语境下的不同角色期待 | 第55-60页 |
第三章 文化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身份 | 第60-79页 |
3.1 非遗文化带来的身份转换 | 第60-64页 |
3.1.1 一次重要的演出 | 第60-62页 |
3.1.2 新的文化身份 | 第62-64页 |
3.2 高校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 | 第64-72页 |
3.2.1 音乐文化的桥接 | 第64-69页 |
3.2.2 传承方式的融合探索 | 第69-72页 |
3.3 艺人与非遗身份的互为建构 | 第72-79页 |
3.3.1 传统文化意识建构 | 第72-75页 |
3.3.2 非遗身份与社会的互动 | 第75-79页 |
第四章 多重语境下传承人的身份认同 | 第79-90页 |
4.1 艺术家与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认同 | 第79-84页 |
4.1.1 不同语境下的身份角色调试 | 第79-81页 |
4.1.2 非遗文化下“自我”定位及身份认同 | 第81-84页 |
4.2 “多元关系”中传承导师的身份认同 | 第84-90页 |
4.2.1 自我塑造与他者建构中能动性的发挥 | 第84-88页 |
4.2.2 自构与他构中的融合发展 | 第88-90页 |
结语 | 第90-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附录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