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1.2.1 高考试题对创新地理教学模式提出要求 | 第10-11页 |
1.2.2 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对创新地理教学模式提出要求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4 项目学习的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3 项目学习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5 研究的目标、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第2章 项目学习的理论探讨 | 第23-37页 |
2.1 项目学习概念的界定 | 第23-25页 |
2.1.1 项目 | 第23-24页 |
2.1.2 项目学习 | 第24-25页 |
2.2 项目学习的构成要素 | 第25-28页 |
2.2.1 内容 | 第26页 |
2.2.2 活动 | 第26-27页 |
2.2.3 情境 | 第27-28页 |
2.2.4 结果 | 第28页 |
2.3 项目学习的价值 | 第28-30页 |
2.3.1 项目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 | 第28-29页 |
2.3.2 项目学习的优势 | 第29-30页 |
2.4 项目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30-37页 |
2.4.1 哲学基础 | 第30-31页 |
2.4.2 教育心理学基础 | 第31-34页 |
2.4.3 地理课程教学论 | 第34-37页 |
第3章 高中地理应用项目学习模式的设计 | 第37-51页 |
3.1 项目学习的设计原则 | 第37-39页 |
3.1.1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 第37-38页 |
3.1.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第38页 |
3.1.3 科学性与创造性相统一原则 | 第38页 |
3.1.4 学科指导性原则 | 第38-39页 |
3.2 高中地理应用项目学习模式的设计思路 | 第39-40页 |
3.3 高中地理应用项目学习模式的操作程序 | 第40-48页 |
3.3.1 项目准备阶段 | 第41-44页 |
3.3.2 项目实施阶段 | 第44-46页 |
3.3.3 项目评价阶段 | 第46-48页 |
3.4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项目学习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 第48-51页 |
3.4.1 要注重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 第48-49页 |
3.4.2 要注意教师适度指导与学生主动性发挥的结合 | 第49页 |
3.4.3 因地制宜灵活运用项目学习模式 | 第49-50页 |
3.4.4 合理分析教学内容提高地理项目学习效率 | 第50-51页 |
第4章 高中地理教学应用项目学习模式的实践案例 | 第51-77页 |
4.1 新授课中的实践案例:《湖北省城市化发展研究》 | 第51-59页 |
4.1.1 项目准备阶段 | 第51-52页 |
4.1.2 项目学习实施过程 | 第52-56页 |
4.1.3 项目评价阶段 | 第56-59页 |
4.1.4 反思与总结 | 第59页 |
4.2 复习课中的实践案例:《洋流的专题复习》 | 第59-67页 |
4.2.1 项目准备阶段 | 第59-60页 |
4.2.2 项目学习实施过程 | 第60-63页 |
4.2.3 项目评价阶段 | 第63-66页 |
4.2.4 反思及总结 | 第66-67页 |
4.3 应用案例效果评价 | 第67-77页 |
4.3.1 学生成绩分析 | 第68-69页 |
4.3.2 问卷调查分析 | 第69-77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8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7-79页 |
5.1.1 设计了高中地理应用项目学习的模式 | 第77页 |
5.1.2 提供了不同课型地理教学应用项目学习的案例参考 | 第77-78页 |
5.1.3 论证了项目学习应用于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 第78-79页 |
5.2 研究反思 | 第79-80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95页 |
附录一: 《湖北省城市化发展研究》A组项目计划书 | 第85-87页 |
附录二: 《湖北省城市化发展研究》学生项目作品 | 第87-92页 |
附录三: 项目学习前测调查问卷 | 第92-93页 |
附录四: 项目学习后测调查问卷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