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2-3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一) 全球多元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13页 |
(二) 民族地区教育改革的必然诉求 | 第13-14页 |
(三) 多元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 第14-15页 |
(四) 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迫切要求 | 第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二) 实践价值 | 第16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22-26页 |
(一) 课程 | 第22-23页 |
(二) 课程体系 | 第23-24页 |
(三) 学校课程体系 | 第24-25页 |
(四) 多元文化主义 | 第25-26页 |
五、研究设计 | 第26-3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四) 研究对象 | 第30-31页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31-34页 |
第一章 多元文化主义视角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阐释 | 第34-50页 |
一、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的历史透视 | 第34-39页 |
(一) 多元文化主义产生的背景 | 第34-36页 |
(二) 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历程 | 第36-38页 |
(三) 多元文化主义的派别 | 第38-39页 |
二、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 | 第39-41页 |
(一) 倡导教育平等 | 第39-40页 |
(二) 反对歧视 | 第40页 |
(三) 尊重族群差异 | 第40-41页 |
(四) 赋权的学校文化 | 第41页 |
三、多元文化主义知识观阐释 | 第41-44页 |
(一) 倡导知识的多元平等性 | 第42-43页 |
(二) 注重知识的融合统整性 | 第43页 |
(三) 尊重知识的互动创生性 | 第43-44页 |
四、多元文化主义课程观聚焦 | 第44-50页 |
(一) 兼容性的课程本质 | 第45-47页 |
(二) 共存式的课程目的 | 第47-48页 |
(三) 经验性的课程蕴意 | 第48-49页 |
(四) 多元化的课程评价 | 第49-50页 |
第二章 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考察——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个案 | 第50-78页 |
一、宁夏回族自治区学校课程建设总体概况 | 第50-54页 |
(一) 移民之城——独特的生境 | 第51-52页 |
(二) 希望之城——扶贫先扶愚 | 第52-53页 |
(三) 文化使命——学校课程建设 | 第53-54页 |
二、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扫描 | 第54-69页 |
(一) 课程目标中民族文化的失语 | 第54-58页 |
(二) 课程内容中多元文化相对缺失 | 第58-65页 |
(三) 课程实施中民族文化传承断裂 | 第65-67页 |
(四) 课程评价中多元文化意识薄弱 | 第67-69页 |
三、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9-78页 |
(一) 宏观原因 | 第70-73页 |
(二) 微观原因 | 第73-78页 |
第三章 多元文化主义视角下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体系的宏观建构 | 第78-112页 |
一、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78-84页 |
(一) 政策导向 | 第79页 |
(二) 国外经验 | 第79-81页 |
(三) 课程构建的价值取向 | 第81-84页 |
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84-88页 |
(一) 国家与地方平衡原则 | 第84-85页 |
(二) 传统与现代融合原则 | 第85-86页 |
(三) 共性与个性统一原则 | 第86-87页 |
(四) 多元与共容发展原则 | 第87-88页 |
三、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逻辑 | 第88-112页 |
(一) 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学校课程目标确立 | 第88-92页 |
(二) 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学校课程结构调整 | 第92-94页 |
(三) 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学校课程内容选择 | 第94-100页 |
(四) 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学校课程实施取向 | 第100-105页 |
(五) 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学校课程评价制定 | 第105-109页 |
(六) 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学校课程管理整合 | 第109-112页 |
第四章 多元文化主义视角下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路径 | 第112-124页 |
一、宏观层面 | 第112-117页 |
(一) 观念认同:树立多元文化主义理念 | 第112-114页 |
(二) 法规护航:推动民族课程政策完善 | 第114-116页 |
(三) 资源保障:丰富学校课程文化资源 | 第116-117页 |
二、中观层面 | 第117-120页 |
(一) 地方引领:维护地方文化多样性的传承 | 第117-119页 |
(二) 机制贯通:建立学校文化运行机制 | 第119页 |
(三) 机构主导:成立区域性民族文化教育科研机构 | 第119-120页 |
三、微观层面 | 第120-124页 |
(一) 知识储备:建设多元文化知识库 | 第120-121页 |
(二) 人才基础:加强教师教育队伍建设 | 第121-123页 |
(三) 力量依托:搭建社会力量长效参与平台 | 第123-124页 |
结语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4页 |
附录 | 第134-138页 |
致谢 | 第138-1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