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1.2.1 国内研究 | 第15-19页 |
1.2.2 国外研究 | 第19-21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21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1.4.1 全纳教育 | 第22-23页 |
1.4.2 全纳教师 | 第23页 |
1.4.3 教师教育 | 第23-24页 |
1.4.4 全纳教师教育 | 第24页 |
1.5 创新和不足 | 第24-25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24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第2章 美国推行全纳教师教育的制度设计 | 第25-31页 |
2.1 出台实施全纳教师教育的相关法案 | 第25-28页 |
2.1.1 强调教师应对特殊学生能力的《残疾人教育法》 | 第25-27页 |
2.1.2 全面提升全纳教师质量的《改革蓝图》 | 第27-28页 |
2.2 颁布推行全纳教师教育的行动指南 | 第28-31页 |
2.2.1 倡导合作教学适应全纳需求 | 第28-29页 |
2.2.2 保障机会均等深化评价体系 | 第29-31页 |
第3章 为公平而教的威斯康星州全纳教师教育 | 第31-61页 |
3.1 职前培养 | 第31-42页 |
3.1.1 制定强调学生差异性的教师教育标准 | 第32-34页 |
3.1.2 开设教育与服务人才兼顾培养的专业 | 第34-35页 |
3.1.3 坚持学生多元文化理念的审核指标 | 第35-37页 |
3.1.4 凸显全纳教育导向的培养目标 | 第37-38页 |
3.1.5 设置全纳教师教育的专门课程 | 第38-42页 |
3.2 入职资格 | 第42-50页 |
3.2.1 制定满足学生多样需求的教师专业标准 | 第43-46页 |
3.2.2 确立普通与特殊相结合的资格证书类型 | 第46-49页 |
3.2.3 明确体现全纳教师要求的资格申请条件 | 第49-50页 |
3.3 职后发展 | 第50-61页 |
3.3.1 开展专门针对全纳教育的职后培训 | 第50-53页 |
3.3.2 实施促进全体学生卓越的教师评价 | 第53-61页 |
第4章 为全体而教的马萨诸塞州全纳教师教育 | 第61-83页 |
4.1 职前培养 | 第61-69页 |
4.1.1 确立双证书型全纳教师的培养目标 | 第62-63页 |
4.1.2 设置培养教师全纳教育能力的课程 | 第63-67页 |
4.1.3 坚持普通与特殊相结合的教学实习 | 第67-69页 |
4.2 入职资格 | 第69-74页 |
4.2.1 制定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师专业标准 | 第69-70页 |
4.2.2 划分辅助类与专业类相结合的资格证书类型 | 第70-72页 |
4.2.3 实施以全纳教育理念为指导的资格考核制度 | 第72-74页 |
4.3 职后发展 | 第74-83页 |
4.3.1 建立以全纳教育为导向的资格更新制度 | 第74-75页 |
4.3.2 执行以全纳教育为核心的教师评价体系 | 第75-83页 |
第5章 美国全纳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 第83-93页 |
5.1 美国全纳教师教育的特点 | 第83-86页 |
5.1.1 强调政策法案的推进与指导作用 | 第83-84页 |
5.1.2 提倡普通与特殊一元化的教师教育实践 | 第84页 |
5.1.3 重视全纳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和终身性 | 第84-85页 |
5.1.4 制定彰显全纳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标准 | 第85-86页 |
5.2 美国全纳教师教育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 第86-93页 |
5.2.1 完善促进全纳教师教育的制度体系建设 | 第86-87页 |
5.2.2 鼓励高校开设全纳教师教育课程和专业 | 第87-88页 |
5.2.3 开展提升教师全纳教育能力的在职培训 | 第88-89页 |
5.2.4 制定基于全纳教育理念的教师专业标准 | 第89页 |
5.2.5 基于全纳教育的理念完善教师资格制度 | 第89-90页 |
5.2.6 建立基于全纳教育理念的教师评价体系 | 第90-93页 |
结语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经历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