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论文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平滑追踪任务中注视点间距的鉴别价值探索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13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3-23页
    1.1 ASD的流行病学第13-14页
    1.2 ASD诊断标准和方法的革新第14-15页
    1.3 ASD的视觉运动追踪第15-17页
        1.3.1 平滑追踪眼动第15-16页
        1.3.2 ASD儿童视觉追踪障碍第16-17页
    1.4 ASD的双眼视觉第17-19页
        1.4.1 双眼视觉第17-18页
        1.4.2 ASD双眼视觉障碍第18-19页
    1.5 眼动技术的应用价值第19-20页
    1.6 问题提出第20-21页
    1.7 研究假设第21-23页
第2章 ASD儿童平滑追踪任务注视点间距的影响因素和鉴别价值第23-38页
    2.1 研究目的第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26页
        2.2.1 被试第23页
        2.2.2 仪器第23页
        2.2.3 实验材料第23-24页
        2.2.4 实验设计第24页
        2.2.5 实验程序第24页
        2.2.6 分析指标第24-25页
        2.2.7 数据处理第25-26页
    2.3 实验结果第26-33页
        2.3.1 两组儿童双眼视觉的整体差异第26页
        2.3.2 两组儿童左右眼位置误差的整体描述第26-29页
        2.3.3 两组儿童左右眼追踪小球运动位置误差的具体描述第29-30页
        2.3.4 两组儿童双眼注视点间距的整体描述第30-31页
        2.3.5 两组儿童双眼注视点间距的具体描述第31-32页
        2.3.6 两组儿童双眼注视点间距的ROC检验第32-33页
        2.3.7 双眼注视点间距与ABC量表的相关性第33页
    2.4 讨论第33-38页
        2.4.1 ASD儿童双眼视觉注意的特点第33-34页
        2.4.2 ASD儿童左右眼在平滑追踪任务中的追随特点第34-35页
        2.4.3 ASD儿童平滑追踪中双眼注视点间距的影响因素第35页
        2.4.4 ASD儿童平滑追踪中双眼注视点间距的鉴别价值第35-36页
        2.4.5 ASD儿童注视点间距与ABC量表的相关性第36-38页
第3章 ASD儿童平滑追踪目标消失期间注视点间距的鉴别价值第38-46页
    3.1 研究目的第38页
    3.2 实验方法第38-39页
        3.2.1 被试第38页
        3.2.2 仪器第38页
        3.2.3 实验材料第38-39页
        3.2.4 实验设计第39页
        3.2.5 实验程序第39页
        3.2.6 分析指标第39页
        3.2.7 数据处理第39页
    3.3 实验结果第39-43页
        3.3.1 注视点间距变化的可视化描述第39-41页
        3.3.2 目标消失期间注视点间距的差异分析第41-42页
        3.3.3 目标消失期间双眼注视点间距的ROC检验第42-43页
    3.4 讨论第43-46页
        3.4.1 注视点间距的时程分析第43-44页
        3.4.2 预测性追踪对注视点间距的影响第44-45页
        3.4.3 预测性追踪期间注视点间距的鉴别价值第45-46页
第4章 总讨论第46-50页
    4.1 ASD儿童的双眼视觉障碍第46页
    4.2 ASD儿童注视点间距过大的潜在原因第46-48页
    4.3 注视点间距对早期鉴别诊断和干预的意义第48页
    4.4 实验材料的合理性和启发第48-50页
第5章 总结论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62页
附录第62-68页
    附录1: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第62-64页
    附录2: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ABC)第64-66页
    附录3:眼动实验知情同意书第66-68页
致谢第68-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状况的研究--基于肇庆现状分析
下一篇: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肢体交际意图的理解:眼动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