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5.2 统计分析法 | 第13页 |
1.5.3 访谈调查法 | 第13-14页 |
2 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 第14-19页 |
2.1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 第14页 |
2.2 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2.2.1 文化教学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目的语 | 第14-15页 |
2.2.2 文化教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15页 |
2.3 多媒体文化辅助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3.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第15-16页 |
2.3.2 心理语言学理论 | 第16-17页 |
2.3.3 教育技术理论 | 第17页 |
2.4 运用多媒体文化的教学效果 | 第17-19页 |
2.4.1 图片 | 第17-18页 |
2.4.2 文字 | 第18页 |
2.4.4 动画和视频 | 第18-19页 |
3 有效运用多媒体文化的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 第19-24页 |
3.1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运用及教案 | 第19-21页 |
3.1.1 教学准备 | 第19页 |
3.1.2 导入(5分钟) | 第19页 |
3.1.3 七夕节的故事(15分钟) | 第19-20页 |
3.1.4 七夕节民俗(40分钟) | 第20页 |
3.1.5 中外文化对比(15分钟) | 第20页 |
3.1.6 教师总结(5分钟) | 第20页 |
3.1.7 课堂活动(40分钟) | 第20-21页 |
3.1.8 教案应用总结 | 第21页 |
3.2 民谣《茉莉花》运用及教案 | 第21-24页 |
3.2.1 教学准备 | 第21页 |
3.2.2 教学对象与内容设计 | 第21页 |
3.2.3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第21-22页 |
3.2.4 组织教学:(10分钟) | 第22页 |
3.2.5 歌曲导入:(约20分钟) | 第22页 |
3.2.6 正式上课(约60分钟) | 第22-23页 |
3.2.7 教学反馈 | 第23-24页 |
3.2.8 教案应用总结 | 第24页 |
4 有效运用多媒体的文化教学方法 | 第24-32页 |
4.1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教学设计 | 第25-26页 |
4.1.1 教学准备 | 第25页 |
4.1.2 教学设计 | 第25页 |
4.1.3 导入讨论电影与时代的背景(10分钟) | 第25页 |
4.1.4 解说生词语言点与播放对白(20分钟) | 第25页 |
4.1.5 听力与分组讨论(40分钟) | 第25-26页 |
4.1.6 布置课后作业 | 第26页 |
4.2 运用《人与家庭》系列视频广告教案设计 | 第26-30页 |
4.2.1 教学准备 | 第27页 |
4.2.2 教学内容与目标 | 第27-28页 |
4.2.3 话题引入(3分钟) | 第28页 |
4.2.4 播放三则广告及教学设计(75分钟) | 第28-29页 |
4.2.5 小组讨论文化交流(15分钟) | 第29-30页 |
4.2.6 布置作业(1分钟) | 第30页 |
4.3 运用新闻内容《谈婚论嫁》教案设计 | 第30-32页 |
4.3.1 教学准备 | 第30页 |
4.3.2 教学内容 | 第30页 |
4.3.3 课时分工与教学目标 | 第30页 |
4.3.4 《沉重的“裸婚”》(45分钟) | 第30-32页 |
4.3.5 《离婚理由千奇百怪:跨国婚姻甜蜜浪漫后的苦涩酸楚》讨论相关话题(45分钟) | 第32页 |
4.3.6 总结及布置作业(5分钟) | 第32页 |
5 结论 | 第32-34页 |
6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7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