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对中国当代歌剧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对作曲家金湘先生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对中国民族歌剧《原野》创作风格的研究 | 第16页 |
1.2.4 对中国民族歌剧《原野》"金子"人物形象和艺术价值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1.4.1 创新之点 | 第18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2. 总体浅描:中国民族歌剧《原野》 | 第20-26页 |
2.1 曹禺及话剧《原野》 | 第20页 |
2.2 中国民族歌剧《原野》脚本的创作背景 | 第20-23页 |
2.2.1 中国民族歌剧的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2.2 中国民族歌剧《原野》创作的时代背景 | 第21-22页 |
2.2.3 词曲作者简介 | 第22-23页 |
2.3 中国民族歌剧《原野》的剧情梗概 | 第23-24页 |
2.4 中国民族歌剧《原野》的艺术成就 | 第24-26页 |
3. 形式统描:民族歌剧《原野》的音乐特点分析 | 第26-31页 |
3.1 戏剧张力凸显 | 第26-27页 |
3.2 民族化为主的风格体现 | 第27-28页 |
3.3 融多种音乐创作技法 | 第28-31页 |
4. 人物深描:中国民族歌剧《原野》中"金子"角色形象分析 | 第31-45页 |
4.1 "金子"的戏剧形象塑造 | 第31-33页 |
4.1.1 "金子"与剧中其他人物的关系分析 | 第31-32页 |
4.1.1.1 和仇虎青梅竹马的情人身份 | 第31页 |
4.1.1.2 和大星复杂荒诞的夫妻身份 | 第31-32页 |
4.1.1.3 和焦母势不两立的婆媳身份 | 第32页 |
4.1.2 "金子"戏剧形象的艺术价值 | 第32-33页 |
4.2 "金子"的音乐形象塑造 | 第33-45页 |
4.2.1 象征"金子"音乐形象的主题语言分析 | 第33-37页 |
4.2.2 从演唱形式分析金子的音乐形象塑造 | 第37-43页 |
4.2.2.1 独唱 | 第37-38页 |
3.2.2.2 重唱 | 第38-40页 |
4.2.2.3 对唱 | 第40-41页 |
4.2.2.4 合唱 | 第41-43页 |
4.2.3 "金子"音乐形象的美学价值 | 第43-45页 |
4.2.3.1 性格的生动美 | 第43-44页 |
4.2.3.2 人性的本真美 | 第44页 |
4.2.3.3 命运的悲剧美 | 第44-45页 |
5. 唱腔深描:民族歌剧《原野》中"金子"经典唱段分析 | 第45-66页 |
5.1 对自由的渴望——以《哦,天黑了》为例 | 第45-51页 |
5.2 对爱情的向往——以《啊,我的虎子哥》为例 | 第51-55页 |
5.3 对命运的呐喊——以《你们打我吧》为例 | 第55-60页 |
5.4 对新生的喝彩——以《你是我,我是你》为例 | 第60-66页 |
6. 价值追问:民族歌剧《原野》在中国歌剧发展中的贡献及启示 | 第66-72页 |
6.1 民族歌剧《原野》对中国歌剧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 第66-69页 |
6.1.1 民族歌剧《原野》对中国歌剧发展的贡献 | 第66-67页 |
6.1.1.1 让角色成为鲜活的"人" | 第66页 |
6.1.1.2 以"我"为主的融合创新 | 第66-67页 |
6.1.1.3 集民族性、戏剧性、交响性于一炉 | 第67页 |
6.1.1.4 和声语言的创新运用 | 第67页 |
6.1.2 《原野》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影响 | 第67-69页 |
6.2 中国民族歌剧《原野》的重要启示 | 第69-72页 |
6.2.1 在角色塑造方面的启示 | 第69-70页 |
6.2.2 在演唱表现方面的启示 | 第70-71页 |
6.2.3 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启示 | 第71-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