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2.1 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2.1.1 社会交换理论 | 第15-16页 |
2.1.2 内部营销理论 | 第16-17页 |
2.2 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2.2.1 雇主品牌 | 第17-18页 |
2.2.2 员工敬业度 | 第18-20页 |
2.2.3 心理契约 | 第20-21页 |
2.3 雇主品牌、心理契约与员工敬业度 | 第21-22页 |
2.3.1 雇主品牌与员工敬业度 | 第21页 |
2.3.2 雇主品牌与心理契约 | 第21-22页 |
2.3.3 心理契约与员工敬业度 | 第22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2-24页 |
3 研究假设与关系模型构建 | 第24-29页 |
3.1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24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4-27页 |
3.2.1 企业雇主品牌与员工敬业度 | 第24-25页 |
3.2.2 企业雇主品牌与心理契约 | 第25-26页 |
3.2.3 心理契约与员工敬业度 | 第26页 |
3.2.4 心理契约的中介效应 | 第26-27页 |
3.2.5 个人与企业特征对研究变量的影响 | 第27页 |
3.3 关系模型的构建 | 第27-29页 |
4 研究设计 | 第29-33页 |
4.1 问卷设计 | 第29-30页 |
4.1.1 评价工具 | 第29-30页 |
4.1.2 问卷内容 | 第30页 |
4.2 调查方案 | 第30-31页 |
4.2.1 调查对象 | 第30页 |
4.2.2 调查形式 | 第30-31页 |
4.2.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31页 |
4.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4.3.1 描述统计分析 | 第31页 |
4.3.2 有效性分析 | 第31-32页 |
4.3.3 可靠性分析 | 第32页 |
4.3.4 差异检验分析 | 第32页 |
4.3.5 回归及路径分析 | 第32-33页 |
5 数据分析 | 第33-57页 |
5.1 预调查分析 | 第33-36页 |
5.1.1 样本描述分析 | 第33-34页 |
5.1.2 项目分析 | 第34-36页 |
5.2 正式调查分析 | 第36-42页 |
5.2.1 问卷描述分析 | 第36-37页 |
5.2.2 问卷效度分析 | 第37-41页 |
5.2.3 问卷信度分析 | 第41-42页 |
5.3 特征差异分析 | 第42-47页 |
5.3.1 性别的差异分析 | 第42-44页 |
5.3.2 年龄的差异分析 | 第44页 |
5.3.3 学历的差异分析 | 第44-45页 |
5.3.4 企业性质的差异分析 | 第45-46页 |
5.3.5 职位的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5.4 关系探析 | 第47-54页 |
5.4.1 关联程度分析 | 第47-48页 |
5.4.2 企业雇主品牌与员工敬业度的关系分析 | 第48页 |
5.4.3 企业雇主品牌与心理契约的关系分析 | 第48-49页 |
5.4.4 心理契约与员工敬业度的关联分析 | 第49-50页 |
5.4.5 心理契约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50-54页 |
5.5 路径分析 | 第54-55页 |
5.6 假设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6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57-61页 |
6.1 结果与讨论 | 第57-58页 |
6.2 管理建议 | 第58-59页 |
6.3 局限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附录2 企业雇主品牌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机理研究调查问卷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