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4-20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4-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2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7-20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3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2.1.1 微视频 | 第20页 |
2.1.2 教师呈现 | 第20页 |
2.1.3 社会存在感 | 第20-21页 |
2.1.4 学习满意度 | 第21-22页 |
2.1.5 认知负荷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社会存在感理论 | 第23-24页 |
2.2.2 认知负荷理论 | 第24-25页 |
2.2.3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第25-26页 |
2.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2.3.1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2.3.2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30-44页 |
3.1 微视频研究综述 | 第30-32页 |
3.1.1 国内微视频的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3.1.2 国外微视频的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3.2 教学视频中教师呈现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32-38页 |
3.2.1 教学视频中教师呈现对社会存在感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2 教学视频中教师呈现对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3 教学视频中教师呈现对认知负荷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4 教学视频中教师呈现对视觉注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5 教学视频中教师呈现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 不同知识类型对教学视频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38-40页 |
3.4 眼动技术在教学视频中的应用 | 第40-41页 |
3.5 小结 | 第41-44页 |
4 陈述性知识类型微视频中教师呈现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44-70页 |
4.1 实验一:有无教师图像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44-51页 |
4.1.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 第44页 |
4.1.2 实验被试 | 第44-45页 |
4.1.3 实验变量 | 第45-46页 |
4.1.4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4.1.5 实验环境与设备 | 第46-47页 |
4.1.6 实验流程 | 第47页 |
4.1.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47页 |
4.1.8 实验结果 | 第47-50页 |
4.1.9 讨论与小结 | 第50-51页 |
4.2 实验二:教师呈现形象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51-57页 |
4.2.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 第51-52页 |
4.2.2 实验被试 | 第52页 |
4.2.3 实验变量 | 第52页 |
4.2.4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4.2.5 实验环境与设备 | 第53页 |
4.2.6 实验流程 | 第53页 |
4.2.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53页 |
4.2.8 实验结果 | 第53-56页 |
4.2.9 讨论与小结 | 第56-57页 |
4.3 实验三:教师呈现方式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57-64页 |
4.3.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 第57页 |
4.3.2 实验被试 | 第57页 |
4.3.3 实验变量 | 第57-58页 |
4.3.4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4.3.5 实验环境与设备 | 第58页 |
4.3.6 实验流程 | 第58页 |
4.3.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58-59页 |
4.3.8 实验结果 | 第59-62页 |
4.3.9 讨论与小结 | 第62-64页 |
4.4 实验四:教师呈现时间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64-70页 |
4.4.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 第64页 |
4.4.2 实验被试 | 第64页 |
4.4.3 实验变量 | 第64-65页 |
4.4.4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4.4.5 实验环境与设备 | 第65页 |
4.4.6 实验流程 | 第65页 |
4.4.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65页 |
4.4.8 实验结果 | 第65-68页 |
4.4.9 讨论与小结 | 第68-70页 |
5 程序性知识类型微视频中教师呈现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70-94页 |
5.1 实验一:有无教师图像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70-75页 |
5.1.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 第70页 |
5.1.2 实验被试 | 第70-71页 |
5.1.3 实验变量 | 第71页 |
5.1.4 实验材料 | 第71页 |
5.1.5 实验环境与设备 | 第71页 |
5.1.6 实验流程 | 第71页 |
5.1.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71-72页 |
5.1.8 实验结果 | 第72-74页 |
5.1.9 讨论与小结 | 第74-75页 |
5.2 实验二:教师呈现形象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75-81页 |
5.2.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 第75-76页 |
5.2.2 实验被试 | 第76页 |
5.2.3 实验变量 | 第76页 |
5.2.4 实验材料 | 第76-77页 |
5.2.5 实验环境与设备 | 第77页 |
5.2.6 实验流程 | 第77页 |
5.2.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77页 |
5.2.8 实验结果 | 第77-80页 |
5.2.9 讨论与小结 | 第80-81页 |
5.3 实验三:教师呈现方式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81-87页 |
5.3.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 第81页 |
5.3.2 实验被试 | 第81页 |
5.3.3 实验变量 | 第81-82页 |
5.3.4 实验材料 | 第82页 |
5.3.5 实验环境与设备 | 第82页 |
5.3.6 实验流程 | 第82页 |
5.3.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82页 |
5.3.8 实验结果 | 第82-86页 |
5.3.9 讨论与小结 | 第86-87页 |
5.4 实验四:教师呈现时间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87-94页 |
5.4.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 第87-88页 |
5.4.2 实验被试 | 第88页 |
5.4.3 实验变量 | 第88页 |
5.4.4 实验材料 | 第88页 |
5.4.5 实验环境与设备 | 第88页 |
5.4.6 实验流程 | 第88-89页 |
5.4.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89页 |
5.4.8 实验结果 | 第89-92页 |
5.4.9 讨论与小结 | 第92-94页 |
6 总讨论 | 第94-100页 |
6.1 不同知识类型微视频中教师呈现对高中生社会存在感的影响 | 第94-95页 |
6.2 不同知识类型微视频中教师呈现对高中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 第95-96页 |
6.3 不同知识类型微视频中教师呈现对高中生认知负荷的影响 | 第96-97页 |
6.4 不同知识类型微视频中教师呈现对高中生视觉注意的影响 | 第97-98页 |
6.5 不同知识类型微视频中教师呈现对高中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98-100页 |
7 微视频设计与开发建议 | 第100-108页 |
7.1 避免将在线学习理论和多媒体理论直接应用于微视频的设计与开发 | 第100-101页 |
7.2 微视频中教师图像并非可有可无,有无教师图像视知识类型而定 | 第101-103页 |
7.3 微视频中可以利用动画教师来代替真人教师授课 | 第103-104页 |
7.4 教师呈现方式是嵌入式的微视频更有助于学习 | 第104-105页 |
7.5 学习者单位时间内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呈现时间要适当 | 第105-108页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08页 |
8.2 创新之处 | 第108-109页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附录 | 第114-123页 |
附录A:陈述性知识前测问卷 | 第114-115页 |
附录B:程序性知识前测问卷 | 第115-116页 |
附录C:陈述性知识学习效果测试 | 第116-118页 |
附录D:程序性知识学习效果测试 | 第118-120页 |
附录E:社会存在感问卷 | 第120-121页 |
附录F:学习满意度量表 | 第121-122页 |
附录G:认知负荷问卷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