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2.1 职业倦怠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2.1.1 职业倦怠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2 职业倦怠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2.1.3 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研究 | 第19-20页 |
2.2 JD-R模型的研究 | 第20-23页 |
2.2.1 JD-R模型的内涵 | 第20-21页 |
2.2.2 JD-R模型的测量 | 第21页 |
2.2.3JD-R模型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 | 第21-23页 |
2.3 核心自我评价研究 | 第23-25页 |
2.3.1 核心自我评价概念和应用研究 | 第23页 |
2.3.2 核心自我评价的测量研究 | 第23-24页 |
2.3.3 核心自评与职业倦怠相关性研究 | 第24-25页 |
2.4 核心自我评价、职业需求——资源模型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 第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3.1 职业倦怠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3.1.1 匹配理论 | 第26页 |
3.1.2 公平理论 | 第26-27页 |
3.1.3 资源保存理论 | 第27页 |
3.2 核心自我评价作用的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3.2.1 动机理论 | 第27-28页 |
3.2.2 能力理论 | 第28页 |
3.2.3 应对与获益理论 | 第28-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30-35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30-31页 |
4.1.1 JD-R对职业倦怠的调节作用 | 第30-31页 |
4.1.2 核心自我评价对职业需求与职业倦怠的调节作用 | 第31页 |
4.2 研究对象 | 第31-32页 |
4.3 研究工具 | 第32-33页 |
4.3.1 职业倦怠量表 | 第32-33页 |
4.3.2 职业需求-资源量表 | 第33页 |
4.3.3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 第33页 |
4.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 | 第35-61页 |
5.1 研究工具分析 | 第35-39页 |
5.1.1 JD-R量表分析 | 第36-37页 |
5.1.2 职业倦怠量表分析 | 第37-38页 |
5.1.3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分析 | 第38-39页 |
5.2 相关分析 | 第39-42页 |
5.3 回归分析 | 第42-60页 |
5.3.1 JD-R模型对职业倦怠的分层回归 | 第42-51页 |
5.3.2 核心自我评价对职业需求与职业倦怠的分层回归 | 第51-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 | 第61-7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1-67页 |
6.1.1 JD-R对职业倦怠回归结果的分析 | 第61-65页 |
6.1.2 核心自我评价对职业需求与职业倦怠回归结果的分析 | 第65-67页 |
6.2 研究对策 | 第67-71页 |
6.2.1 调整职业需求与资源,提高工作活力 | 第67-69页 |
6.2.2 加强核心自我评价,降低职业倦怠 | 第69-71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