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6-22页 |
1.2.1 工作疏离感的产生 | 第16-18页 |
1.2.2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疏离感 | 第18-19页 |
1.2.3 知识型员工工作疏离感研究的必要性 | 第19-22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22-23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6-27页 |
1.7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32页 |
1.7.1 知识型员工 | 第27页 |
1.7.2 工作疏离感 | 第27-29页 |
1.7.3 工作投入 | 第29-30页 |
1.7.4 自我效能感 | 第30-31页 |
1.7.5 工作绩效 | 第31页 |
1.7.6 情绪智力 | 第31-32页 |
1.8 论文结构安排 | 第32-3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35-73页 |
2.1 疏离感的研究 | 第35-39页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5-38页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8-39页 |
2.2 工作疏离感的研究 | 第39-49页 |
2.2.1 工作疏离感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 第39-40页 |
2.2.2 工作疏离感的影响因素 | 第40-45页 |
2.2.3 工作疏离感的维度 | 第45-46页 |
2.2.4 工作疏离感的后果变量 | 第46-47页 |
2.2.5 工作疏离感的中介或调节作用 | 第47页 |
2.2.6 工作疏离感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47-49页 |
2.3 工作投入的研究 | 第49-54页 |
2.3.1 工作投入的定义和结构 | 第49-51页 |
2.3.2 工作投入的维度与测量 | 第51-52页 |
2.3.3 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 | 第52-54页 |
2.4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 第54-64页 |
2.4.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 第54-55页 |
2.4.2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第55-58页 |
2.4.3 自我效能感的维度与测量 | 第58-59页 |
2.4.4 自我效能感的后果变量 | 第59-61页 |
2.4.5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或调节作用 | 第61-62页 |
2.4.6 自我效能感的未来研究方向 | 第62-64页 |
2.5 工作绩效 | 第64-69页 |
2.5.1 工作绩效的界定 | 第64-66页 |
2.5.2 工作绩效的维度分类 | 第66-69页 |
2.6 情绪智力的研究 | 第69-73页 |
2.6.1 情绪智力的定义及其发展 | 第69-70页 |
2.6.2 情绪智力理论、结构模型及其测量 | 第70-72页 |
2.6.3 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 | 第72-73页 |
第三章 工作疏离感及相关变量概念辨析 | 第73-93页 |
3.1 疏离感概念的模糊性 | 第73-74页 |
3.2 若干与疏离感概念重合的变量辨析 | 第74-83页 |
3.2.1 组织承诺 | 第74-77页 |
3.2.2 工作满意度 | 第77-79页 |
3.2.3 工作投入 | 第79-81页 |
3.2.4 工作倦怠 | 第81-82页 |
3.2.5 工作场所越轨行为/反生产工作行为 | 第82-83页 |
3.3 前因变量比较 | 第83-87页 |
3.3.1 工作疏离感的前因变量 | 第83-84页 |
3.3.2 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 | 第84-85页 |
3.3.3 工作满意度的前因变量 | 第85-86页 |
3.3.4 工作投入的前因变量 | 第86页 |
3.3.5 工作倦怠的前因变量 | 第86-87页 |
3.3.6 工作场所越轨行为的前因变量 | 第87页 |
3.4 结果变量比较 | 第87-89页 |
3.4.1 工作疏离感的结果变量 | 第87-88页 |
3.4.2 组织承诺的结果变量 | 第88页 |
3.4.3 工作满意度的结果变量 | 第88页 |
3.4.4 工作投入的结果变量 | 第88-89页 |
3.4.5 工作倦怠的结果变量 | 第89页 |
3.4.6 工作场所越轨行为的结果变量 | 第89页 |
3.5 工作疏离感与其他相关变量概念上的模糊性或重叠辨析 | 第89-93页 |
第四章 模型构建 | 第93-122页 |
4.1 理论基础 | 第93-100页 |
4.1.1 动机理论 | 第93-94页 |
4.1.2 自我决定理论 | 第94-96页 |
4.1.3 社会认知理论 | 第96-98页 |
4.1.4 资源保存理论 | 第98-100页 |
4.2 基本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100-104页 |
4.2.1 基本理论分析 | 第100-102页 |
4.2.2 中介变量的选择 | 第102-104页 |
4.3 研究变量与基本假设 | 第104-121页 |
4.3.1 工作疏离感、工作投入与工作绩效 | 第104-111页 |
4.3.2 工作疏离感、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 | 第111-116页 |
4.3.3 工作疏离感与工作绩效 | 第116-117页 |
4.3.4 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 第117-121页 |
附表 | 第121-122页 |
第五章 研究设计 | 第122-175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122-125页 |
5.2 研究步骤 | 第125-127页 |
5.3 变量测量 | 第127-132页 |
5.3.1 工作疏离感测量 | 第127页 |
5.3.2 工作投入测量 | 第127-128页 |
5.3.3 自我效能感测量 | 第128-129页 |
5.3.4 情绪智力量表 | 第129-130页 |
5.3.5 工作绩效量表 | 第130-131页 |
5.3.6 个人基本资料 | 第131-132页 |
5.4 预试问卷的设计及预调研 | 第132-139页 |
5.4.1 问卷设计的因素 | 第132-134页 |
5.4.2 变量的测量 | 第134-136页 |
5.4.3 数据收集及预调研 | 第136-139页 |
5.5 项目分析 | 第139-154页 |
5.6 探索性因素分析与信度分析 | 第154-175页 |
5.6.1 工作疏离感量表 | 第157-160页 |
5.6.2 工作投入量表 | 第160-163页 |
5.6.3 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163-164页 |
5.6.4 情绪智力量表 | 第164-169页 |
5.6.5 工作绩效量表 | 第169-175页 |
第六章 正式调研与假设检验 | 第175-215页 |
6.1 调查对象的选择及抽样 | 第175-180页 |
6.1.1 调查问卷抽样的样本数 | 第175-176页 |
6.1.2 抽样与被试 | 第176-179页 |
6.1.3 数据统计分析与处理 | 第179-180页 |
6.2 验证性因素分析(CFA) | 第180-191页 |
6.2.1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180-181页 |
6.2.2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主要指标 | 第181-182页 |
6.2.3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182-183页 |
6.2.4 变量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183-191页 |
6.3 回归分析 | 第191-198页 |
6.3.1 工作疏离感与工作投入 | 第192-194页 |
6.3.2 工作投入与工作绩效 | 第194-197页 |
6.3.3 工作疏离感与自我效能感 | 第197页 |
6.3.4 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 | 第197-198页 |
6.4 中介效应检验 | 第198-205页 |
6.4.1 中介效应检验基本原理 | 第198-200页 |
6.4.2 工作投入对工作疏离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200-203页 |
6.4.3 自我效能感对工作疏离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203-205页 |
6.5 调节效应检验 | 第205-213页 |
6.5.1 调节效应检验基本原理 | 第205-206页 |
6.5.2 情绪智力对工作疏离感与工作投入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 | 第206-212页 |
6.5.3 情绪智力对工作疏离感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 | 第212-213页 |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第213-215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215-22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215-216页 |
7.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第216-220页 |
7.2.1 研究局限性 | 第216-218页 |
7.2.2 研究展望 | 第218-220页 |
7.3 管理启示与讨论 | 第220-227页 |
7.3.1 管理启示 | 第220页 |
7.3.2 讨论 | 第220-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42页 |
附录一 | 第242-246页 |
附录二 | 第246-249页 |
附录三 | 第249-254页 |
附录四 | 第254-256页 |
致谢 | 第256-2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