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传统教学情感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网络教学情感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微课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微课情感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第2章 微课情感化设计的相关概述 | 第18-30页 |
2.1 核心概念辨析 | 第18-22页 |
2.1.1 微课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2 情感化设计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3 微课情感化设计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4 微课情感化设计的应用范畴 | 第21-22页 |
2.2 视觉文化课程进行微课情感化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2-25页 |
2.2.1 视觉文化课程进行微课情感化设计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2.2.2 视觉文化课程进行微课情感化设计的可行性 | 第23-25页 |
2.3 唐纳德·A·诺曼的产品三层面情感化设计的启发 | 第25-27页 |
2.3.1 本能层:结合设计心理学的微课形态的情感化 | 第26页 |
2.3.2 行为层:基于信息加工理论微课功能的情感化 | 第26-27页 |
2.3.3 反思层:基于情境学习理论微课体验的情感化 | 第27页 |
2.4 微课情感化五个设计要素的提出与依据 | 第27-30页 |
第3章 微课情感化的本能层设计 | 第30-39页 |
3.1 情感化设计之本能层概念 | 第30页 |
3.2 结合设计心理学的本能层微课设计 | 第30-32页 |
3.2.1 利用可用性原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 第31-32页 |
3.2.2 运用色彩原理促进视觉信息接收 | 第32页 |
3.3 本能层教学要素设计:优化学习者情感感知 | 第32-39页 |
3.3.1 丰富微课视听效果,满足学习者感官需求 | 第33页 |
3.3.2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实现本能层教学目标 | 第33-34页 |
3.3.3 画面效果形象直观,立体呈现教学内容 | 第34-35页 |
3.3.4 以简单交互、本能感受为主的活动设计 | 第35-36页 |
3.3.5 以感官学习体验为中心的评价设计 | 第36-39页 |
第4章 微课情感化的行为层设计 | 第39-48页 |
4.1 情感化设计之行为层概念 | 第39页 |
4.2 结合信息加工理论的行为层微课设计 | 第39-43页 |
4.2.1 利用重复原则加强记忆效果 | 第40-41页 |
4.2.2 运用知识组块效应帮助理解和记忆 | 第41-43页 |
4.3 行为层教学要素设计:深化学习者情感能力 | 第43-48页 |
4.3.1 促进学生知识理解,保障学习者认知需求 | 第43页 |
4.3.2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现行为层教学目标 | 第43-44页 |
4.3.3 知识概念强化记忆,深入剖析教学内容 | 第44-45页 |
4.3.4 以练习巩固、互动交流为主的活动设计 | 第45页 |
4.3.5 以客观学习效果为中心的评价设计 | 第45-48页 |
第5章 微课情感化的反思层设计 | 第48-59页 |
5.1 情感化设计之反思层概念 | 第48页 |
5.2 结合情境学习理论的反思层微课设计 | 第48-51页 |
5.2.1 利用情境教学法陶冶情操渲染情境 | 第49-50页 |
5.2.2 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实践共同体 | 第50-51页 |
5.3 反思层教学要素设计:内化学习者情感素养 | 第51-55页 |
5.3.1 主题贴近生活情境,迎合学习者精神需求 | 第51-52页 |
5.3.2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实现反思层教学目标 | 第52页 |
5.3.3 情境创设真实可感,逐步探究教学内容 | 第52-54页 |
5.3.4 以思考探究、合作实践为主的活动设计 | 第54页 |
5.3.5 以主观学习感受为中心的评价设计 | 第54-55页 |
5.4 三层面要素设计对比分析 | 第55-59页 |
第6章 案例实施与评价:以视觉文化课程中陶瓷篇章为例 | 第59-93页 |
6.1 案例设计与制作 | 第59-72页 |
6.1.1 本能层案例设计——“唐宋陶瓷作品赏析” | 第59-64页 |
6.1.2 行为层案例设计——“陶瓷的外显与内涵” | 第64-68页 |
6.1.3 反思层案例设计——“从陶瓷看唐宋文化” | 第68-72页 |
6.2 案例实施背景 | 第72-76页 |
6.2.1 学习者特征分析 | 第72页 |
6.2.2 课程教学背景 | 第72-73页 |
6.2.3 实施平台搭建 | 第73-76页 |
6.3 教学实施过程 | 第76-83页 |
6.3.1 前期准备:依托微信平台,做好准备工作 | 第76-78页 |
6.3.2 正式实施:课堂微课学习,课后填写问卷 | 第78-82页 |
6.3.3 效果调查:回收统计问卷,三维分析效果 | 第82-83页 |
6.4 效果评价和设计反思 | 第83-93页 |
6.4.1 情感体验三层分析:激发积极情感,感受学习乐趣 | 第83-87页 |
6.4.2 学习效果三层分析:促进知识理解,达到教学目标 | 第87-91页 |
6.4.3 学生改进意见反思:增加互动交流,提升情感氛围 | 第91-93页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93-98页 |
7.1 研究创新 | 第93-94页 |
7.2 研究总结 | 第94-96页 |
7.2.1 研究结论 | 第94-95页 |
7.2.2 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附录A 大学生微课教学情感体验调查问卷 | 第101-103页 |
附录B 微课情感化设计学习体验与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第103-10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