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词类论文

汉语单音节名词和动词的ERP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引论第16-27页
    1.1 问题的由来第16-20页
    1.2 研究对象和目标第20-21页
    1.3 研究问题和方法第21-23页
    1.4 研究意义第23-24页
    1.5 全文结构第24-27页
第二章 名词和动词研究概观第27-50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名词和动词研究及其现状第27-49页
        2.2.1 语言本体研究第27-37页
            2.2.1.1 国外研究第27-29页
            2.2.1.2 国内研究第29-35页
            2.2.1.3 小结第35-37页
        2.2.2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第37-49页
            2.2.2.1 国外研究第37-43页
            2.2.2.2 国内研究第43-47页
            2.2.2.3 小结第47-49页
    2.3 结语第49-50页
第三章 汉语词型特点与证据的系统性第50-64页
    3.1 引言第50-51页
    3.2 汉语是动词型语言还是名词型语言第51-54页
    3.3 词类划分中的“集总法”和“分异法”及其启示第54-58页
        3.3.1 “集总法”和“分异法”第54-56页
        3.3.2 分布分析法和方法论“机会主义”第56-57页
        3.3.3 启示第57-58页
    3.4 增强对比论证说服力的关键——重视语言证据的系统性第58-62页
    3.5 结语第62-64页
第四章 汉语光杆单音节名词和动词的ERP研究第64-84页
    4.1 引言第64页
    4.2 词类信息的表征层面第64-66页
    4.3 研究问题和实验假设第66-67页
    4.4 预备实验第67-69页
        4.4.1 刺激材料的准备工作第67-68页
        4.4.2 实验被试第68页
        4.4.3 实验步骤第68-69页
        4.4.4 实验结果第69页
    4.5 ERP实验第69-72页
        4.5.1 实验方法第69-71页
            4.5.1.1 实验被试第69页
            4.5.1.2 刺激语料第69-70页
            4.5.1.3 实验程序第70页
            4.5.1.4 EEG的记录和ERP的分析第70-71页
        4.5.2 实验结果第71-72页
            4.5.2.1 行为数据第71页
            4.5.2.2 ERP数据第71-72页
    4.6 讨论第72-82页
        4.6.1 N100效应第72-78页
        4.6.2 N400效应第78-80页
        4.6.3 小结第80-82页
    4.7 结语第82-84页
第五章 汉语光杆单音节“名-动”兼类词的ERP研究第84-101页
    5.1 引言第84-86页
    5.2 汉语词类研究到底需不需要兼类词第86-90页
    5.3 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第90-91页
    5.4 预备实验和实验方法第91页
    5.5 实验结果第91-92页
        5.5.1 行为数据第91页
        5.5.2 ERP数据第91-92页
            5.5.2.1 光杆单音节“名-动”兼类词和名词的比较分析第91-92页
            5.5.2.2 光杆单音节“名-动”兼类词和动词的比较分析第92页
    5.6 讨论第92-96页
        5.6.1 光杆单音节“名-动”兼类词与名词神经加工机制相同的成因分析第92-95页
        5.6.2 光杆单音节“名-动”兼类词与动词神经加工机制异同的成因分析第95-96页
    5.7 对兼类词处理策略和汉语名词地位的一点思考第96-99页
    5.8 结语第99-101页
第六章 违反语境中汉语单音节名词和动词的ERP研究第101-123页
    6.1 引言第101-103页
    6.2 研究问题与实验假设第103-104页
    6.3 实验一: 动词性语境中名词加工的ERP研究第104-107页
        6.3.1 实验方法第104-106页
            6.3.1.1 被试第104页
            6.3.1.2 刺激语料第104页
            6.3.1.3 实验程序第104-105页
            6.3.1.4 EEG的记录和ERP的分析第105-106页
        6.3.2 实验结果第106-107页
            6.3.2.1 行为数据第106页
            6.3.2.2 ERP数据第106-107页
    6.4 实验二: 名词性语境中动词加工的ERP研究第107-109页
        6.4.1 实验方法第107-108页
            6.4.1.1 被试第107-108页
            6.4.1.2 刺激材料第108页
            6.4.1.3 实验程序第108页
            6.4.1.4 EEG的记录和ERP的分析第108页
        6.4.2 实验结果第108-109页
            6.4.2.1 行为数据第108页
            6.4.2.2 ERP数据第108-109页
    6.5 讨论第109-114页
        6.5.1 动词性语境中名词与动词的ERP差异成因分析第109-113页
            6.5.1.1 N100第109-110页
            6.5.1.2 N400第110-113页
        6.5.2 名词性语境中动词与名词的ERP差异成因分析第113-114页
            6.5.2.1 N100第113页
            6.5.2.2 N400第113-114页
    6.6 语境条件下汉语词类加工的神经类型学思考第114-121页
        6.6.1 义符可作为汉语单音节词语的划类标准第114-115页
        6.6.2 汉语中决定词语词类的根本因素是意义第115-121页
    6.7 结语第121-123页
第七章 词类的跨语言共性和个性第123-137页
    7.1 引言第123-124页
    7.2 词类的共性和个性第124-128页
        7.2.1 词类的跨语言共性和个性第124-126页
        7.2.2 词类在个体语言中的共性和个性第126-127页
        7.2.3 启示第127-128页
    7.3 研究方法第128-129页
        7.3.1 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第128页
        7.3.2 被试第128-129页
    7.4 结果统计与分析第129-136页
        7.4.1 词类的概念基础第129-130页
        7.4.2 词汇层面存在词类信息第130-131页
        7.4.3 词类的构式专属性第131-132页
        7.4.4 语感自然的重要性第132-136页
    7.5 结语第136-137页
第八章 对汉语词类划类依据和划类标准的思考第137-149页
    8.1 引言第137-138页
    8.2 词类本质的溯源考察及其划类标准和划类依据第138-144页
        8.2.1 词类的本质第138-139页
        8.2.2 划类依据和划类标准第139-144页
            8.2.2.1 分布标准的局限性第139-140页
            8.2.2.2 主要划类依据和“词有定类、类有定职”第140-141页
            8.2.2.3 次要划类依据和“词无定类、类无定职”第141-144页
    8.3 词类活用的概念化基础第144-147页
    8.4 对汉语词类类型学特点的思考第147页
    8.5 结语第147-149页
第九章 结论第149-160页
    9.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9-155页
    9.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第155-158页
    9.3 问题和展望第158-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78页
附录第178-180页
    附录一 ERP实验中使用的单音节名词、动词和“名-动”兼类词第178-179页
    附录二 问卷调查第179-180页
在读期间的成果发表情况第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路径
下一篇:译介和变形:《西游记》在英美的接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