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可行性分析 | 第15-27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理论依据 | 第15-22页 |
(一)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日常生活理论 | 第15-19页 |
(二)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理论 | 第19-20页 |
(三)近代教育思想家生活教育理论 | 第20-22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现实依据 | 第22-27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宏观依据 | 第22-23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中观依据 | 第23-24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微观依据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科学性解读 | 第27-39页 |
一、日常生活的内涵界定 | 第27-28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理论预设 | 第28-33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辩证关系 | 第29-3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基本要义 | 第30-32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价值意义 | 第32-33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认识误区辨析 | 第33-39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是否意味着淡化意识形态 | 第34-35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是否意味着被动顺应生活 | 第35-37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是否意味着否定传统灌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现状性描述 | 第39-47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脱离日常生活 | 第39-42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于理想化 | 第39-4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少实用性 | 第40-42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脱离日常生活 | 第42-44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较为封闭化 | 第42-43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缺乏启发性 | 第43-44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分融入日常生活的现存状况 | 第44-47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于简单化 | 第45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世俗化 | 第45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过于自在化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阻碍性解析 | 第47-53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主观性障碍因素 | 第47-49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人文熏陶 | 第47-48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人的需求 | 第48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遗忘生活底蕴 | 第48-49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客观性障碍因素 | 第49-53页 |
(一)社会价值取向偏颇 | 第49-50页 |
(二)社会传统文化积淀 | 第50-51页 |
(三)社会历史发展惯性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系统性建构 | 第53-69页 |
一、立足生活,构建多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 第53-55页 |
(一)确立目标的根基原则:坚持三个统一 | 第53-54页 |
(二)确立目标的层次定位:从一元到多元 | 第54-55页 |
二、源于生活,炼化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 | 第55-58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取材于生活 | 第56-57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炼化于生活 | 第57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突出时代性 | 第57-58页 |
三、结合生活,完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 第58-61页 |
(一)结合生活体验推进实践教育法 | 第59页 |
(二)结合重大事件完善隐性教育法 | 第59-60页 |
(三)结合主体参与重视自我教育法 | 第60-61页 |
(四)结合典型榜样促进示范教育法 | 第61页 |
四、贴近生活,搭建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平台 | 第61-64页 |
(一)提高日常管理载体的自觉性 | 第61-62页 |
(二)提升日常文化载体的积极性 | 第62-63页 |
(三)增强日常活动载体的操作性 | 第63页 |
(四)确保大众传媒载体的规范性 | 第63-64页 |
五、融入生活,创造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熏陶环境 | 第64-67页 |
(一)发挥社区环境 | 第64-65页 |
(二)营造校园环境 | 第65页 |
(三)强化家庭环境 | 第65-66页 |
(四)引导同辈群体环境 | 第66页 |
(五)利用日常交往环境 | 第66-67页 |
六、回归生活,确立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 | 第67-69页 |
(一)构建以人为本生活化的教育评价机制 | 第68页 |
(二)构建以多元与长效相统一的评价机制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