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强调正确释义重要性的 | 第12页 |
·强调英语注释重要地位的 | 第12-13页 |
·研究英文翻译注释问题导致习得偏误的 | 第13页 |
·从语义角度研究生词注释的 | 第13-14页 |
·提出修改注释建议的 | 第14页 |
·从翻译角度提出注释修改策略的 | 第14-15页 |
·小结 | 第15页 |
·研究内容、范围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范围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翻译的可接受性理论 | 第17页 |
·可接受性的衡量标准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汉语教程》、《博雅汉语》动名兼类词的英文翻译注释现状 | 第19-35页 |
·《汉语教程》、《博雅汉语》系列教材简介 | 第19-20页 |
·动名兼类词的数据统计分析 | 第20-22页 |
·《汉语教程》、《博雅汉语》系列教材动名兼类词注释模式对比 | 第22-27页 |
·《汉语教程》教材动名兼类词的注释模式详解 | 第22-24页 |
·《博雅汉语》教材动名兼类词的注释模式详解 | 第24-27页 |
·动名兼类词的英文注释翻译效果调查 | 第27-35页 |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第28-29页 |
·调查对象的英语水平 | 第29页 |
·教材中生词英文翻译注释的可接受性调查 | 第29-35页 |
第三章 教材中动名兼类词英译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5-48页 |
·动词语素的注释不准确 | 第35页 |
·注释中出现脱离课文语境的义项 | 第35-41页 |
·英文翻译注释与标注的词性不一致 | 第41-42页 |
·英文翻译注释与原词意义有差距,不完全准确 | 第42-47页 |
·没有词性、词义注释 | 第47页 |
·注释没有体现词语的文化内涵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材动名兼类词的英文翻译注释改进建议 | 第48-54页 |
·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建议 | 第48-50页 |
·结合词语的整体意义,准确注释动词语素 | 第48页 |
·从语法、语义两大方面准确注释动名兼类词 | 第48-49页 |
·固定词语搭配要注意整体注释,不适合分开注释 | 第49-50页 |
·采用辅助手段来为课本注释服务 | 第50页 |
·从汉英翻译技巧入手来完善注释 | 第50-52页 |
·针对英文翻译注释与原词意义差距的策略 | 第51页 |
·重视文化因素 | 第51-52页 |
·教师在教学方面应该采取的策略 | 第52页 |
·对汉语学习者的建议 | 第52-54页 |
·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 | 第52页 |
·逐步摆脱对英文注释的依赖,学会用汉语思考 | 第52-53页 |
·科学掌握教材和词典的使用方法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