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15页 |
| 一、研究本课题的理由与意义 | 第9页 |
| 二、研究本课题的思路与方法 | 第9页 |
| 三、汉语介词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介词的确定 | 第11-15页 |
| (一)HSK 大纲 | 第11-12页 |
| (二)《等级划分》 | 第12-13页 |
| (三)《实用》 | 第13页 |
| (四)《八百词》 | 第13-15页 |
| 五、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介词偏误的性质 | 第15页 |
| 六、本文选取的用法例句和偏误例句的语料出处 | 第15页 |
| 第一章 “对”、“对于”、“关于”的用法及误代偏误分析 | 第15-32页 |
| 一、“对”的用法 | 第15-22页 |
| (一)对 | 第16-17页 |
| (二)对 | 第17-19页 |
| (三)对 | 第19-21页 |
| (四)对 | 第21-22页 |
| 二、“对于”的用法 | 第22-23页 |
| 三、“关于”的用法 | 第23-24页 |
| (一)“关于”介词短语的构成 | 第24页 |
| (二)“关于”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 | 第24页 |
| 四、“对”和“对于”的异同 | 第24-27页 |
| (一)“对”和“对于”相同的用法 | 第24-26页 |
| (二)“对”和“对于”不同的用法 | 第26-27页 |
| 五、“关于”和“对于”的异同 | 第27-29页 |
| (一)“关于”和“对于”相同的用法 | 第27-28页 |
| (二)“关于”和“对于”不同的用法 | 第28-29页 |
| 六、“关于”和“对”的异同 | 第29-30页 |
| 七、“对”、“对于”与“关于”的误代偏误 | 第30-32页 |
| (一)“对”错用为“对于” | 第30页 |
| (二)“关于”错用为“对于” | 第30-31页 |
| (三)“关于”错用为“对” | 第31页 |
| (四)“对于”或“对”错用为“关于”的误代偏误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为”和“为了”的用法及误代偏误分析 | 第32-35页 |
| 一、“为”的用法 | 第32-33页 |
| (一)表示引出动作行为收益者 | 第33页 |
| (二)表示原因 | 第33页 |
| (三)表示目的 | 第33页 |
| 二、“为了”的用法 | 第33-34页 |
| 三、“为”和“为了”用法的异同 | 第34页 |
| (一)“为”可引进动作收益对象而“为了”不可以 | 第34页 |
| (二)“为”可表示原因而“为了”不可以 | 第34页 |
| (三)“为”和“为了”都表示目的时用法也不同 | 第34页 |
| 四、“为”和“为了”的误代偏误分析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由”和“由于”的用法及误代偏误分析 | 第35-38页 |
| 一、“由”的用法 | 第35-36页 |
| 二、“由于”的用法 | 第36-37页 |
| 三、“由”和“由于”用法的异同 | 第37页 |
| 四、“由”和“由于”的误代偏误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易混介词误代偏误的原因 | 第38-41页 |
| 一、教材编写不合理造成易混介词偏误 | 第38-39页 |
| 二、学习者自身原因造成易混介词偏误 | 第39-40页 |
| (一)语际负迁移和语内负迁移造成易混介词偏误 | 第39页 |
| (二)学习策略不当造成易混介词偏误 | 第39-40页 |
| 三、教师不恰当的讲解造成易混介词偏误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三组易混介词的教学策略 | 第41-45页 |
| 一、初级汉语中针对三组易混介词的教学策略 | 第42-43页 |
| (一)准确理解介词用法及易混介词的异同 | 第42页 |
| (二)清楚展示介词用法 | 第42页 |
| (三)对介词用法进行高效强化的重复练习 | 第42-43页 |
| 二、中高级汉语中针对三组易混介词的教学策略 | 第43-45页 |
| (一)重视易混介词教学的地位 | 第43页 |
| (二)加强易混介词短语教学 | 第43页 |
| (三)在句子和语篇中应用介词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注释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录 | 第50-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