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引言 | 第1-13页 |
| 1.1 氯霉素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药盒的研制背景 | 第9-11页 |
| 1.1.1 对氯霉素检测的意义 | 第9-10页 |
| 1.1.2 酶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竞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现状 | 第12-13页 |
| 二. 实验部分 | 第13-19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13页 |
| 2.1.1 试剂与材料 | 第13页 |
| 2.1.2 仪器设备 | 第13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13-14页 |
| 2.2.1 兔抗氯霉素多抗的纯化 | 第13页 |
| 2.2.2 氯霉素的酶标记及其纯化 | 第13-14页 |
| 2.2.3 分析方法及步骤 | 第14页 |
| 2.3 酶标记物稀释度的选择 | 第14页 |
| 2.4 抗体包被浓度的选择 | 第14页 |
| 2.5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14-15页 |
| 2.6 化学发光底物液的制备 | 第15-16页 |
| 2.6.1 化学发光底物液缓冲体系的选择 | 第15页 |
| 2.6.2 化学发光底物的发光增强剂类型选择 | 第15页 |
| 2.6.3 化学发光增强剂浓度的选择 | 第15页 |
| 2.6.4 鲁米诺浓度的选择 | 第15页 |
| 2.6.5 氧化剂浓度的选择 | 第15-16页 |
| 2.7 化学发光底物液的发光性能鉴定 | 第16页 |
| 2.7.1 化学发光底物液的发光持续性实验 | 第16页 |
| 2.7.2 本发光底物与进口发光底物(Roche公司产品)性能比较 | 第16页 |
| 2.8 比较三种化学发光板的性能 | 第16页 |
| 2.9 方法学鉴定 | 第16-18页 |
| 2.9.1 分析灵敏度 | 第16页 |
| 2.9.2 分析精密度 | 第16-17页 |
| 2.9.3 各种动物性食品预处理方法 | 第17页 |
| 2.9.4 稀释实验(以奶样为例) | 第17页 |
| 2.9.5 奶样分析回收率 | 第17页 |
| 2.9.6 牛奶、鸡蛋、鸡肉、蜂蜜、血清、虾等动物性样品的回收实验 | 第17页 |
| 2.9.7 与 R-Biopharm公司氯霉素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的比较 | 第17-18页 |
| 2.10 方法学各主要试剂组分的稳定性 | 第18页 |
| 2.10.1 酶标记物稳定性实验 | 第18页 |
| 2.10.2 标准品稳定性实验 | 第18页 |
| 2.10.3 包被板稳定性实验 | 第18页 |
| 2.10.4 化学发光底物液的稳定性 | 第18页 |
| 2.11 自配化学发光底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18-19页 |
| 三. 实验结果 | 第19-39页 |
| 3.1 氯霉素酶标记物的制备 | 第19页 |
| 3.2 氯霉素标记物稀释度的选择 | 第19-20页 |
| 3.3 抗体包被浓度的选择 | 第20-21页 |
| 3.4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21-22页 |
| 3.5 氯霉素酶联免疫分析的标准曲线 | 第22页 |
| 3.6 化学发光底物的制备 | 第22-26页 |
| 3.6.1 化学发光底物液缓冲体系的选择 | 第22-23页 |
| 3.6.2 化学发光底物的发光增强剂类型选择 | 第23-24页 |
| 3.6.3 化学发光增强剂浓度的选择 | 第24-25页 |
| 3.6.4 鲁米诺浓度的选择 | 第25-26页 |
| 3.6.5 氧化剂浓度的选择 | 第26页 |
| 3.7 化学发光底物液的发光性能鉴定 | 第26-31页 |
| 3.7.1 化学发光增强液的发光持续性实验 | 第26-29页 |
| 3.7.2 自配发光底物与进口发光底物(Roche公司产品)性能比较 | 第29-30页 |
| 3.7.3 比较三种化学发光板的性能 | 第30-31页 |
| 3.8 氯霉素酶促化学发光免疫反应标准曲线 | 第31页 |
| 3.9 方法学鉴定 | 第31-34页 |
| 3.9.1 分析灵敏度 | 第31页 |
| 3.9.2 分析精密度 | 第31-32页 |
| 3.9.3 稀释实验(以奶样为例) | 第32-33页 |
| 3.9.4 奶样分析回收率 | 第33页 |
| 3.9.5 牛奶、鸡蛋、鸡肉、蜂蜜、血清、虾等动物性样品的回收实验 | 第33-34页 |
| 3.9.6 与 R-Biopharm氯霉素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的比较 | 第34页 |
| 3.10 本方法学各主要试剂组分的稳定性 | 第34-38页 |
| 3.10.1 标记物稳定性实验 | 第34-36页 |
| 3.10.2 标准品稳定性实验 | 第36页 |
| 3.10.3 包被板稳定性实验 | 第36-37页 |
| 3.10.4 化学发光底物液的稳定性 | 第37-38页 |
| 3.11 自配化学发光底物在其他方面应用 | 第38-39页 |
| 3.11.1 自配化学发光底物在促甲状腺素(TSH)检测上的应用 | 第38页 |
| 3.11.2 自配化学发光底物在甲胎蛋白检测上的应用 | 第38-39页 |
| 四. 讨论 | 第39-42页 |
| 4.1 化学发光增强剂类型的选择 | 第39-40页 |
| 4.2 发光底物液的缓冲体系选择 | 第40页 |
| 4.3 发光底物主要组分浓度的选择 | 第40-41页 |
| 4.4 化学发光底物液的发光性能鉴定 | 第41-42页 |
| 4.5 检测样品中杂质对化学发光干扰的消除 | 第42页 |
| 4.6 主要试剂的稳定性实验 | 第42页 |
| 五. 结论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