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位艺术通才的艺术比较论 | 第1-14页 |
第一节 艺术门类的比较 | 第14-28页 |
一、12种艺术相互间的联系和区别 | 第14-22页 |
1、绘画与文学的比较 | 第16-19页 |
·“透视法” | 第17-18页 |
·“写生” | 第18-19页 |
2、绘画与摄影的比较 | 第19-20页 |
3、“小艺术科”与“大艺术科”的比较 | 第20-22页 |
二、12种艺术——具有现代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自然分类体系 | 第22-28页 |
1、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第24-25页 |
2、富有鲜明的现代色彩 | 第25-26页 |
3、丰子恺艺术分类体系的历史地位 | 第26-28页 |
第二节 中西艺术比较 | 第28-37页 |
一、中西工艺的比较 | 第29-30页 |
二、中西绘画的比较 | 第30-37页 |
1、透视法等技术上的中西区别 | 第31-35页 |
·中国画对日本画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中国画对西洋画的影响 | 第34-35页 |
2、审美价值层面的比较 | 第35-37页 |
第三节 艺术和道德、宗教、科学的比较 | 第37-49页 |
一、艺术与道德的比较 | 第37-40页 |
1、前期研究 | 第37-38页 |
2、后期研究 | 第38-40页 |
·艺术和道德的共性 | 第38-39页 |
·道德对艺术的影响 | 第39-40页 |
二、艺术与宗教的比较 | 第40-45页 |
1、宗教高于艺术观点的提出 | 第40-42页 |
2、丰子恺宗教高于艺术观点形成的原因 | 第42-45页 |
·当时国内特有的社会文化语境 | 第42-44页 |
·丰子恺自我的文化诉求 | 第44-45页 |
三、艺术与科学的比较 | 第45-49页 |
1、背景简述:科学——从“精神”走向“物质” | 第45-46页 |
2、比较特色 | 第46-49页 |
·艺术和科学:对立的两极 | 第46页 |
·失衡:科学对艺术的破坏和戕害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附录:丰子恺艺术理论著、译一览表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