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前言 | 第9页 |
第一部分 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及其研究发展 | 第9-20页 |
一、有效教学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有效教学的内涵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有效教学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一) 国外有效教学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四、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原因 | 第15-18页 |
(一) 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低 | 第16页 |
(二) 历史教学方法低效化 | 第16-18页 |
(三) 部分教师的教学效果低效化 | 第18页 |
五、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界定与标准建构 | 第18-19页 |
(一)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界定 | 第18页 |
(二)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标准建构 | 第18-19页 |
六、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推广价值 | 第19-20页 |
(一) 高中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意义 | 第19页 |
(二)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推广价值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 第20-76页 |
一、课前准备策略 | 第20-35页 |
(一) 关于有效地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问题 | 第20-25页 |
1、历史新课程是专题式教学 | 第20-22页 |
2、历史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 第22-23页 |
3、历史新课程具有更多的人文色彩 | 第23页 |
4、历史新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 第23-24页 |
5、历史新课程更加注重面向世界 | 第24-25页 |
(二) 关于有效的教学设计的问题 | 第25-32页 |
1、教学设计的定义 | 第25-27页 |
2、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 第27-32页 |
(三) 有效的学生课前准备 | 第32-35页 |
二、课堂实施策略 | 第35-67页 |
(一) 有效地处理历史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 第35-40页 |
1、有效地整合历史教材 | 第35-38页 |
2、有效地解读历史插图 | 第38-39页 |
3、有效地处理教材中的注释 | 第39-40页 |
(二) 有效地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 第40-43页 |
1、开发本地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 第40-41页 |
2、开发网络历史课程资源 | 第41-42页 |
3、开发图书报刊资源 | 第42-43页 |
(三) 有效地挖掘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 第43-44页 |
(四) 培养学生有效的历史意识 | 第44-49页 |
1、历史意识的内涵 | 第45页 |
2、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途径 | 第45-47页 |
3、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意义 | 第47-49页 |
(五) 进行有效的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 第49-57页 |
1、史料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 第49-51页 |
2、史料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 第51-53页 |
3、史料教学的途径 | 第53-56页 |
4、史料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第56-57页 |
(六) 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形态的组织方式 | 第57-67页 |
1、通过有效的历史人物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 | 第57-64页 |
(1) 营造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 第58-59页 |
(2) 学会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 第59-60页 |
(3) 在历史活动课中走近历史人物 | 第60-62页 |
(4) 在乡土史教育中寻找历史人物的足迹 | 第62-64页 |
2、通过学生有效体验历史,营造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 第64-67页 |
(1) 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历史情景让学生体验历史 | 第64-65页 |
(2) 利用史料创设虚拟历史情景引导学生体验历史 | 第65-67页 |
三、课堂评价策略 | 第67-74页 |
(一) 对历史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评价 | 第67-70页 |
(二) 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评价 | 第70-74页 |
四、课后行动策略 | 第74-76页 |
(一) 开展社会调查的活动 | 第74-75页 |
(二) 开展收集家谱、族谱的活动 | 第75-76页 |
第三部分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成效检测与总结 | 第76-81页 |
一、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成效 | 第76-77页 |
(一) 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第76页 |
(二)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 第76页 |
(三) 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 第76页 |
(四) 提高了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 第76-77页 |
二、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总结 | 第77-81页 |
(一) 重视“预设”与“生成”,有效地利用历史课堂生成性资源 | 第77-78页 |
(二)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形成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 第78-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附录一:《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表 | 第84-86页 |
附录二:《教师对课堂的自评调查表 | 第86-87页 |
附录三:《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表》数据统计 | 第87页 |
附录四:《历史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评调查表》数据统计 | 第87-88页 |
附录五:中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培训资料 | 第88-89页 |
附录六:本课题研究活动大事记 | 第89-92页 |
附录七:本课题相关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附录八:本课题研究活动图片 | 第93-98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8-99页 |
后记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