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 第13-14页 |
·教育信息化 | 第14页 |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第14-15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5-19页 |
·ACOT(美国明日苹果教室)研究项目带给我们的启示 | 第15-16页 |
·NTeQ(整合技术促进探究)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 | 第16-17页 |
·课程变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实践价值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3-31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8页 |
·信息技术 | 第23-24页 |
·信息化教学 | 第24-25页 |
·适应性 | 第25-26页 |
·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 | 第26-28页 |
·心理适应的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教师心理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 第28页 |
·教师信息化教学心理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理论基础 | 第31-39页 |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31-32页 |
·Amabile创造力理论 | 第32-34页 |
·创新推广理论 | 第34-36页 |
·创新实施理论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 第39-59页 |
·关于研究问题的几点说明 | 第39页 |
·研究假设 | 第39-40页 |
·研究设计的过程 | 第40-58页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40-42页 |
·确定研究对象 | 第40-41页 |
·选取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问卷设计 | 第42-49页 |
·问卷一级指标的确立 | 第42-43页 |
·关于五个一级指标的相关说明 | 第43-45页 |
·问卷五个一级指标之间的内部关系 | 第45-46页 |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心理适应性问卷的编制 | 第46-49页 |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49-55页 |
·第一轮检验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第二轮检验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样本选取 | 第55-56页 |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59-99页 |
·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59-67页 |
·数据统计方法 | 第59页 |
·基本情况 | 第59-60页 |
·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状况的描述性统计 | 第60-67页 |
·一级指标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第61-65页 |
·二级指标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第65-67页 |
·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 第67-89页 |
·性别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第67-68页 |
·年龄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第68-69页 |
·教龄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第69-71页 |
·学校类型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第71-73页 |
·学校所在地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第73-74页 |
·学校是否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第74-75页 |
·学历(受教育程度)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第75-76页 |
·职称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第76-78页 |
·执教学科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第78-81页 |
·个人有无计算机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第81-82页 |
·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第82-85页 |
·最近三年受过信息技术相关培训的天数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第85-87页 |
·每周使用计算机或上网时间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第87-89页 |
·行为改变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关系讨论 | 第89-97页 |
·行为改变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89-90页 |
·行为改变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90-95页 |
·行为改变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关系讨论 | 第95-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99-109页 |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99-106页 |
·研究结论 | 第99-105页 |
·本研究引发的相关思考 | 第105-106页 |
·相关建议 | 第106-107页 |
·有待完善的工作 | 第107-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附录 | 第113-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