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外国教师理论研究--侧重几种教师观类型的分析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问题研究的缘起 | 第10页 |
(二)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0-12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四) 研究价值 | 第13-14页 |
一、近代外国教师理论发展的背景 | 第14-18页 |
(一) 近代社会与教育发展的状况 | 第14-15页 |
(二) 近代教育思潮与教师观的形成与发展 | 第15-18页 |
二、主知主义教师观 | 第18-29页 |
(一) 教师的师德与专业素养 | 第19-20页 |
1. 教师应具有人格感染力和约束力 | 第19页 |
2. 教师应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和善 | 第19-20页 |
(二) 教师的教学方法 | 第20-22页 |
1. 提倡“教育性教学” | 第20-21页 |
2. 提倡“荣辱型教育惩戒”法 | 第21页 |
3. 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 第21-22页 |
(三) 师生关系与教师的地位 | 第22-23页 |
1. “教师中心”的思想得到确立 | 第22页 |
2. 树立权威和爱的师生关系 | 第22-23页 |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23页 |
(四) 师资培养 | 第23-25页 |
1. 培养教师的科学与思考力 | 第24页 |
2. 通过示范教育来培养教师 | 第24-25页 |
(五) 主知主义教师理论的基本特征与评价 | 第25-26页 |
1. 教师理论思想折射出一定的保守性 | 第25页 |
2. 强调教学内容的“知”性 | 第25-26页 |
(六) 主知主义教师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 第26-29页 |
三、自然主义教师观 | 第29-39页 |
(一) 教师的师德与专业素养 | 第29-31页 |
1. 教师要有高尚的品质 | 第29-30页 |
2. 教师要有丰富的学识 | 第30页 |
3. 教师应聪慧年轻 | 第30-31页 |
4. 教师应谨慎耐心 | 第31页 |
(二) 教师的教学方法 | 第31-33页 |
1. “发现真理”法 | 第31-32页 |
2. “自然后果”法 | 第32-33页 |
(三) 师生关系与教师的地位 | 第33-34页 |
1. “儿童中心”思想得到确立 | 第33页 |
2. 教师是儿童天性发展的辅助者 | 第33页 |
3. “教师儿童化”思想初现端倪 | 第33-34页 |
(四) 其他自然主义教育家的观点 | 第34-35页 |
(五) 自然主义教师理论的基本特征与评价 | 第35-37页 |
1. 从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到尊重儿童天性 | 第36页 |
2. 打破了由来已久、固定不变的单一模式 | 第36-37页 |
(六) 自然主义教师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 第37-39页 |
四、全人教育教师观 | 第39-48页 |
(一) 教师的师德与专业素养 | 第39-41页 |
1. 教师应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责任感 | 第40页 |
2. 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 | 第40页 |
3. 教师应具有坚定、严格、刚毅的精神 | 第40-41页 |
(二) 教师的教学方法 | 第41-43页 |
1. 提倡“发展性教学” | 第41-42页 |
2.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 第42页 |
3. 主张兴趣教学法 | 第42-43页 |
(三) 师生关系与教师的地位 | 第43-44页 |
1. 建立平等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 第43页 |
2.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 第43-44页 |
3. 教师应受到学生的尊重 | 第44页 |
(四) 师资培养 | 第44-46页 |
1. 教师应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 第44-45页 |
2. 教师必须钻研教育学提高教育能力 | 第45页 |
3. 教师必须提高道德修养 | 第45-46页 |
(五) 全人教育教师理论的基本特征与评价 | 第46-47页 |
1. 教师理论体现民主性 | 第46页 |
2. 教学中应重视儿童的自动性 | 第46-47页 |
(六) 全人教育教师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 第47-48页 |
结语:近代教师理论的一般特点及优劣分析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