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意义再现:杜甫诗英译比读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问题 | 第16-17页 |
·理论框架 | 第17-18页 |
·语料来源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符号学与汉语古诗英译研究 | 第20-49页 |
·从符号学到符号学翻译研究 | 第20-33页 |
·符号学的发展 | 第20-27页 |
·符号学两大源头 | 第20-22页 |
·符号学的多元发展 | 第22-27页 |
·符号学翻译思想的发展 | 第27-33页 |
·国外符号学翻译思想的发展 | 第28-31页 |
·国内符号学翻译思想的发展 | 第31-33页 |
·汉语古诗英译的符号学视角 | 第33-38页 |
·汉语古诗英译研究回顾 | 第33-35页 |
·汉语古诗的符号特征 | 第35-38页 |
·符号学意义与汉语古诗英译 | 第38-49页 |
·意义的概念 | 第38-39页 |
·符号学意义在汉语古诗英译中的体现 | 第39-49页 |
·指称意义 | 第39-40页 |
·言内意义 | 第40-45页 |
·语用意义 | 第45-49页 |
第三章 个案研究:杜甫诗英译比读 | 第49-89页 |
·指称意义再现 | 第49-56页 |
·指称意义与字面意义 | 第49-51页 |
·词汇空缺 | 第51-54页 |
·指称意义的模糊性 | 第54-56页 |
·言内意义再现 | 第56-78页 |
·语音意义 | 第56-61页 |
·格律 | 第56-59页 |
·拟声 | 第59-60页 |
·双声和叠韵 | 第60-61页 |
·字形意义 | 第61-64页 |
·叠字 | 第61-63页 |
·重字 | 第63-64页 |
·词汇意义 | 第64-71页 |
·比喻 | 第64-65页 |
·借代 | 第65-66页 |
·拟人 | 第66-67页 |
·双关 | 第67-69页 |
·夸张 | 第69-71页 |
·句法意义 | 第71-78页 |
·对仗 | 第71-73页 |
·句式变异 | 第73-77页 |
·互辞 | 第77-78页 |
·语用意义再现 | 第78-89页 |
·表征意义 | 第78-79页 |
·表达意义 | 第79-81页 |
·反讽 | 第79-80页 |
·讳饰 | 第80-81页 |
·联想意义 | 第81-86页 |
·意象 | 第81-84页 |
·互文性 | 第84-86页 |
·祈使意义 | 第86-87页 |
·社交意义 | 第87-89页 |
第四章 汉语古诗英译的符号意义再现 | 第89-112页 |
·可译性 | 第89-91页 |
·指称意义 | 第89-90页 |
·言内意义 | 第90-91页 |
·语用意义 | 第91页 |
·制约因素 | 第91-104页 |
·原作 | 第91-94页 |
·异质语言文化 | 第91-93页 |
·开放性 | 第93-94页 |
·译者 | 第94-102页 |
·语言能力 | 第95-97页 |
·翻译动机 | 第97-98页 |
·翻译思想 | 第98-102页 |
·读者 | 第102-104页 |
·翻译过程 | 第104-107页 |
·翻译原则 | 第107-109页 |
·翻译策略 | 第109-112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112-115页 |
·总结与讨论 | 第112-113页 |
·局限与前瞻 | 第113-115页 |
附录:本文选用杜甫诗英译版本 | 第115-117页 |
参考书目 | 第117-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