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21页 |
1.1 山西老陈醋简介 | 第9-12页 |
1.1.1 中国传统食醋 | 第9页 |
1.1.2 山西老陈醋 | 第9-12页 |
1.2 山西老陈醋酿造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12-15页 |
1.2.1 山西老陈醋酿造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功能分析 | 第12-13页 |
1.2.2 乳酸菌多样性及其功能分析 | 第13-14页 |
1.2.3 醋酸菌多样性及其功能分析 | 第14-15页 |
1.3 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第15-19页 |
1.3.1 微生物相互作用类型与方式 | 第15-17页 |
1.3.2 微生物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3 食品发酵中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4 食醋中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19页 |
1.4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4页 |
2.1.1 实验菌种 | 第21-22页 |
2.1.2 样品采集 | 第22页 |
2.1.3 培养基 | 第22页 |
2.1.4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1.5 实验溶液 | 第23页 |
2.1.6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2.2.1 醋酸发酵阶段理化指标分析 | 第24页 |
2.2.2 醋酸发酵阶段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 第24-25页 |
2.2.3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 第25页 |
2.2.4 微生物生长代谢特征分析 | 第25-26页 |
2.2.5 发酵条件对瑞士乳杆菌和巴氏醋杆菌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26页 |
2.2.6 瑞士乳杆菌环境耐受特性对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26页 |
2.2.7 瑞士乳杆菌和巴氏醋杆菌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 第26-27页 |
2.2.8 不同培养方式下微生物转录组比较 | 第27页 |
2.2.9 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0-57页 |
3.1 醋酸发酵阶段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演替规律分析 | 第30-34页 |
3.1.1 理化指标分析 | 第30-31页 |
3.1.2 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演替规律分析 | 第31-34页 |
3.1.3 理化指标与乳杆菌和醋杆菌的典范对应分析 | 第34页 |
3.2 醋酸发酵阶段瑞士乳杆菌和巴氏醋杆菌相互作用分析 | 第34-41页 |
3.2.1 乳杆菌和醋杆菌相互作用网络推断 | 第34-35页 |
3.2.2 瑞士乳杆菌和巴氏醋杆菌相互作用分析 | 第35-40页 |
3.2.3 瑞士乳杆菌和巴氏醋杆菌相互作用示意图 | 第40-41页 |
3.3 发酵条件对瑞士乳杆菌和巴氏醋杆菌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41-47页 |
3.3.1 乙酸对瑞士乳杆菌和巴氏醋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2 乙醇对瑞士乳杆菌和巴氏醋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3 乳酸对瑞士乳杆菌和巴氏醋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43页 |
3.3.4 温度对瑞士乳杆菌和巴氏醋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5 发酵条件对共培养体系下葡萄糖消耗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6 瑞士乳杆菌环境耐受特性对瑞士乳杆菌和巴氏醋杆菌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45-47页 |
3.4 醋酸发酵阶段瑞士乳杆菌和巴氏醋杆菌相互作机制的初步解析 | 第47-57页 |
3.4.1 巴氏醋杆菌主要代谢产物对瑞士乳杆菌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 第48页 |
3.4.2 瑞士乳杆菌主要代谢产物对巴氏醋杆菌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 第48-51页 |
3.4.3 基于转录组学的瑞士乳杆菌和巴氏醋杆菌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 第51-57页 |
4 结论 | 第57-58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57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57页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7-58页 |
5 展望 | 第58-59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8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