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邯郸F集团员工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1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21页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第21-22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页
        1.4.2 研究思路第21-22页
    1.5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6 创新点第23-25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5-39页
    2.1 职业倦怠的概念第25-27页
        2.1.1 Freudenberger的临床学观点第25页
        2.1.2 Cherniss的组织学观点第25-26页
        2.1.3 Samson的社会及历史学观点第26页
        2.1.4 Farber的批判性综合观点第26页
        2.1.5 Maslach等人的社会心理学观点第26-27页
    2.2 职业倦怠的表现第27-28页
        2.2.1 职业倦怠的生理表现第27页
        2.2.2 职业倦怠的心理表现第27页
        2.2.3 职业倦怠的行为表现第27-28页
    2.3 职业倦怠的理论模型第28-30页
        2.3.1 Maslach的多维度理论模型第28页
        2.3.2 Pines的单维度理论模型第28-29页
        2.3.3 资源保存理论第29页
        2.3.4 工作匹配理论模型第29页
        2.3.5 归因理论模型第29-30页
        2.3.6 努力—回报模型第30页
    2.4 职业倦怠的发展过程第30-32页
        2.4.1 蜜月阶段第30页
        2.4.2 调试阶段第30-31页
        2.4.3 早期警告阶段第31页
        2.4.4 慢性症阶段第31页
        2.4.5 严重症阶段第31页
        2.4.6 危机阶段第31-32页
        2.4.7 耗尽精力阶段第32页
    2.5 职业倦怠的测量第32-33页
        2.5.1 MBI量表第32-33页
        2.5.2 BM量表第33页
        2.5.3 SMBM量表第33页
        2.5.4 OLBI量表第33页
    2.6 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第33-35页
        2.6.1 个体因素第34页
        2.6.2 工作因素第34-35页
        2.6.3 组织因素第35页
    2.7 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第35-39页
        2.7.1 个体的干预研究第36页
        2.7.2 组织的干预研究第36-39页
第3章 F集团员工职业倦怠现状及分析第39-59页
    3.1 F集团简介第39页
    3.2 F集团人力资源现状第39-43页
    3.3 F集团员工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第43-45页
        3.3.1 调查问卷的开展第43页
        3.3.2 访谈的开展第43-45页
    3.4 问卷数据分析第45-59页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45-46页
        3.4.2 信度分析第46-47页
        3.4.3 效度分析第47-48页
        3.4.4 职业倦怠总体情况分析第48-50页
        3.4.5 基于人口统计学数据的职业倦怠差异性分析第50-59页
第4章 F集团员工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第59-73页
    4.1 个人原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第59-61页
        4.1.1 身体素质第60页
        4.1.2 人格特征第60-61页
        4.1.3 价值观第61页
    4.2 工作原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第61-65页
        4.2.1 工作性质第62-63页
        4.2.2 工作负荷第63-64页
        4.2.3 工作环境第64-65页
    4.3 组织原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第65-69页
        4.3.1 组织支持第66页
        4.3.2 薪酬制度第66-67页
        4.3.3 晋升渠道第67-68页
        4.3.4 学习机会第68-69页
        4.3.5 职业规划第69页
    4.4 原因的总体评价第69-73页
第5章 预防和缓解F集团员工职业倦怠的对策第73-81页
    5.1 员工个人层面的对策第73-74页
        5.1.1 畅通情感宣泄渠道第73页
        5.1.2 增强事业心和进取心第73-74页
        5.1.3 维护身体健康第74页
    5.2 工作层面的对策第74-76页
        5.2.1 适当减轻员工工作负荷第75页
        5.2.2 改善工作环境第75-76页
        5.2.3 推进轮岗制度第76页
    5.3 组织层面的对策第76-81页
        5.3.1 加大组织的支持力度第76-77页
        5.3.2 营造包容支持的文化氛围第77页
        5.3.3 建立公平的绩效评估制度第77-78页
        5.3.4 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第78-79页
        5.3.5 安排多种学习培训第79页
        5.3.6 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第79-81页
结论第81-83页
致谢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附录第89-93页
作者简介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ndroid应用软件性能及安全检测研究
下一篇:水泥刻槽路面图像降噪增强与裂缝提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