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4-2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4-20页 |
(一)新时代发展的新特征 | 第14-18页 |
(二)能力提升工程 | 第18-19页 |
(三)现实审视 | 第19-20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20-21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一)区域 | 第21-22页 |
(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第22页 |
(三)均衡发展 | 第22页 |
(四)路径与机制 | 第22-23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3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五、论文框架 | 第24-2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构建 | 第26-67页 |
一、相关理论基础的多视角解读 | 第26-42页 |
(一)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 第26-31页 |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31-33页 |
(三)教育信息化理论 | 第33-34页 |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4-35页 |
(五)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 第35-42页 |
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综述 | 第42-52页 |
(一)内涵 | 第42-47页 |
(二)发展阶段 | 第47-49页 |
(三)指标体系 | 第49-51页 |
(四)发展取向 | 第51-52页 |
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衡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阐释与分析 | 第52-61页 |
(一)内涵及其均衡发展观 | 第53-57页 |
(二)发展阶段 | 第57-58页 |
(三)测算方法 | 第58-60页 |
(四)发展水平 | 第60-61页 |
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衡发展的路径综述 | 第61-67页 |
(一)路径的归类与总结 | 第61-64页 |
(二)均衡战略的总结与分析 | 第64-65页 |
(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65-67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67-72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67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67-69页 |
(一)研究内容阐释 | 第67-69页 |
(二)研究内容框架 | 第6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69-71页 |
(一)研究方法概述 | 第69页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69-71页 |
四、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71-72页 |
第三章 区域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衡发展现状分析 | 第72-89页 |
一、能力发展水平与均衡现状调查 | 第72-76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72页 |
(二)调研框架的确立 | 第72-73页 |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73-76页 |
二、基础性能力均衡分析 | 第76-82页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76页 |
(二)各能力维度发展水平及均衡分析 | 第76-80页 |
(三)综合分析 | 第80-82页 |
三、发展性能力均衡分析 | 第82-87页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2页 |
(二)各能力维度发展水平及均衡分析 | 第82-85页 |
(三)综合分析 | 第85-87页 |
四、结论 | 第87-89页 |
第四章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分析 | 第89-125页 |
一、影响因素假设模型 | 第89-100页 |
(一)影响因素文献分析 | 第89-92页 |
(二)影响因素的质性访谈与开放题问卷调查 | 第92-96页 |
(三)影响因素模型及研究假设 | 第96-100页 |
二、影响因素模型的验证 | 第100-105页 |
(一)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100-101页 |
(二)问卷的质量分析 | 第101页 |
(三)问卷的因子分析 | 第101-105页 |
三、影响因素与能力均衡发展相关性分析 | 第105-122页 |
(一)影响因素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衡发展相关性分析 | 第106-109页 |
(二)影响因素与各能力维度均衡发展相关性分析 | 第109-122页 |
四、结论 | 第122-125页 |
第五章 区域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衡发展的精准化路径 | 第125-147页 |
一、“精准发展促均衡”的战略选择与策略取向 | 第125-127页 |
(一)源于教育精准扶贫的启示 | 第125-126页 |
(二)精准发展促均衡:造血式的均衡战略 | 第126-127页 |
二、路径的“精准化”解读 | 第127-128页 |
(一)精准的能力目标指向 | 第127页 |
(二)基于相关性分析的精准路径策略体系 | 第127页 |
(三)发展主体的双重考量 | 第127-128页 |
三、路径设计的整体思路与方法模型 | 第128-131页 |
(一)路径整体设计的构成要素 | 第128-129页 |
(二)路径与均衡发展阶段的关系 | 第129-130页 |
(三)五个能力维度的层级关系 | 第130-131页 |
(四)基于影响因素的精准化策略 | 第131页 |
四、各能力维度的均衡发展路径 | 第131-147页 |
(一)技术素养均衡提升路径 | 第131-135页 |
(二)计划与准备均衡提升路径 | 第135-140页 |
(三)组织与管理均衡提升路径 | 第140-142页 |
(四)评估与诊断均衡提升路径 | 第142-144页 |
(五)学习与发展均衡提升路径 | 第144-147页 |
第六章 区域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衡发展的协同机制 | 第147-157页 |
一、均衡发展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 第147-148页 |
(一)要素的多样性 | 第147-148页 |
(二)结构的交互性 | 第148页 |
(三)发展的动态性 | 第148页 |
二、均衡发展主体力量的耗散性分析 | 第148-150页 |
(一)纵向衔接不够 | 第148-149页 |
(二)横向协调不够 | 第149页 |
(三)行动同步不够 | 第149-150页 |
三、均衡发展的力量整合 | 第150-152页 |
(一)发展主体的力量整合 | 第150-151页 |
(二)发展客体的力量整合 | 第151页 |
(三)资源的整合 | 第151页 |
(四)协同创新:推进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151-152页 |
四、“四位一体三协同”的均衡发展协同机制 | 第152-157页 |
(一)“四位一体”协同要素 | 第153-154页 |
(二)宏观:战略协同 | 第154-155页 |
(三)中观:组织协同 | 第155-156页 |
(四)微观:知识协同 | 第156-157页 |
第七章 路径与机制的实践探寻——基于案例的研究 | 第157-169页 |
一、自上而下的培训类路径——基于“国培计划”的案例分析 | 第157-162页 |
(一)项目基本情况 | 第158-160页 |
(二)路径分析 | 第160-161页 |
(三)项目评价 | 第161页 |
(四)项目改进方向 | 第161-162页 |
二、自下而上的发展类路径——基于“中西部基层教师教育信息化草根共同体”的案例分析 | 第162-165页 |
(一)项目基本情况 | 第163-164页 |
(二)路径分析 | 第164页 |
(三)项目评价 | 第164-165页 |
(四)项目改进方向 | 第165页 |
三、“研产培用”多维联动——基于“东师理想一体化引领”的案例分析 | 第165-168页 |
(一)项目基本情况 | 第165-166页 |
(二)机制分析 | 第166-167页 |
(三)项目评价 | 第167页 |
(四)项目改进方向 | 第167-168页 |
四、小结 | 第168-16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9-175页 |
一、研究发现与结论 | 第169-171页 |
(一)研究发现 | 第169-170页 |
(二)研究结论 | 第170-171页 |
二、研究创新之处 | 第171-173页 |
(一)研究问题的新视角 | 第171-172页 |
(二)理论观点的新突破 | 第172-173页 |
(三)研究方法的新探索 | 第173页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第173-174页 |
四、后续研究与展望 | 第174-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3页 |
附录 | 第183-194页 |
后记 | 第194-19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