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1.1 多糖简介 | 第9-10页 |
1.2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研究现状 | 第10-20页 |
1.2.1 乳酸菌 | 第10-11页 |
1.2.2 乳酸菌胞外多糖 | 第11页 |
1.2.3 产胞外多糖的菌株 | 第11-12页 |
1.2.4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种类 | 第12-13页 |
1.2.5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机制 | 第13-14页 |
1.2.6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提取和分离纯化 | 第14-15页 |
1.2.7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结构分析 | 第15-19页 |
1.2.8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功能 | 第19-20页 |
1.3 明串珠菌胞外多糖的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1.3.1 明串珠菌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 第20页 |
1.3.2 明串珠菌的应用 | 第20-21页 |
1.3.3 明串珠菌属胞外多糖的研究概况 | 第21页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 | 第21-25页 |
1.4.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分离和鉴定 | 第25-37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5-2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2.2 培养基 | 第25-26页 |
2.2.3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2.2.4 实验药品和试剂 | 第27页 |
2.2.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7-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2.3.1 产胞外多糖菌株的筛选分离 | 第28-29页 |
2.3.2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2.3.3 菌株鉴定 | 第29-3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2.4.1 产胞外多糖菌株的筛选 | 第32-33页 |
2.4.2 产胞外多糖菌株的鉴定 | 第33-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柠檬明串珠菌N21胞外多糖的提取和纯化 | 第37-45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7-39页 |
3.2.1 菌株和培养基 | 第37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3.2.3 仪器与设备 | 第38-39页 |
3.2.4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3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3.3.1 菌株的活化 | 第39页 |
3.3.2 粗多糖的提取 | 第39页 |
3.3.3 多糖的Sephadex G-100 凝胶柱纯化 | 第39-40页 |
3.3.4 多糖的纯度鉴定 | 第40-4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3.4.1 粗多糖的提取 | 第41页 |
3.4.2 多糖的Sephadex G-100凝胶柱纯化结果 | 第41-42页 |
3.4.3 多糖纯度鉴定结果 | 第42-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柠檬明串珠菌N21胞外多糖的结构和性质研究 | 第45-59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4.2.1 菌株和培养基 | 第45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45页 |
4.2.3 仪器与设备 | 第4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5-49页 |
4.3.1 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 第46页 |
4.3.2 气相色谱分析单糖组成 | 第46-48页 |
4.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8页 |
4.3.4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48页 |
4.3.5 胞外多糖的性质研究 | 第48-4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9-58页 |
4.4.1 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 第49-50页 |
4.4.2 单糖组成分析 | 第50-51页 |
4.4.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51-52页 |
4.4.4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52-55页 |
4.4.5 扫描电镜分析 | 第55-56页 |
4.4.6 多糖溶解性能分析 | 第56页 |
4.4.7 多糖乳化性和热力学性质分析 | 第56-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页 |
5.2 创新点 | 第59-60页 |
5.3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