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绪论第22-31页
    一、研究背景第22-24页
    二、研究问题第24-25页
    三、研究意义第25-26页
    四、研究方法第26-28页
    五、研究框架第28-31页
第一章 碎片化学习时代学习方式转型与微视频课程第31-54页
    第一节 学习方式转型:移动互联下的碎片化学习第31-37页
        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31-34页
        二、技术发展下的碎片化学习第34-37页
    第二节 碎片化学习研究:内涵、特征及价值第37-48页
        一、碎片化学习内涵及相关研究第37-41页
        二、碎片化学习的表现特征及相关比较分析第41-46页
        三、碎片化学习的理性分析第46-48页
    第三节 碎片化学习的学习内容需求转变与微视频课程第48-54页
        一、碎片化学习的学习内容需求转变第48页
        二、微视频课程的内涵及特征第48-51页
        三、微视频课程符合碎片化学习需求第51-54页
第二章 微视频课程研究综述及其内容现状分析第54-111页
    第一节 微视频课程研究综述第54-71页
        一、相关研究第54-62页
        二、演变发展脉络第62-66页
        三、主要应用趋向第66-71页
    第二节 国内外微视频课程及其内容设计的分析第71-91页
        一、研究设计第71-72页
        二、研究过程与结果第72-87页
        三、研究总结第87-91页
    第三节 教学微视频分类框架第91-101页
        一、基于内容时长的分类第91-92页
        二、基于教学方法的分类第92-94页
        三、基于制作技术的分类第94-99页
        四、基于使用范畴的分类第99-100页
        五、基于多维度整合的分类框架第100-101页
    第四节 教学微视频属性特征及相关分析第101-111页
        一、研究设计第101-102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第102-109页
        三、研究总结第109-111页
第三章 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框架第111-126页
    第一节 设计的理论基础第111-116页
        一、工作记忆理论与注意第111-112页
        二、认知负荷理论第112-113页
        三、学习动机理论第113-115页
        四、程序教学和小步调教学理论第115-116页
    第二节 研究视域与设计理念第116-121页
        一、生态观下的研究视域第116-117页
        二、设计理念第117-121页
    第三节 设计框架第121-126页
        一、设计框架第121-124页
        二、设计过程第124-126页
第四章 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策略第126-170页
    第一节 微视频课程的内容分解设计策略第126-136页
        一、分解设计的思想原则第126-127页
        二、基于知识点的内容分解与关联设计第127-136页
    第二节 教学微视频的“心动”设计模型建构第136-143页
        一、“心动”设计的提出第136-137页
        二、基于SMCR模式的影响要素分析第137-138页
        三、促进“心动”的ARCS动机模型分析第138-141页
        四、教学微视频的“心动”设计模型第141-143页
    第三节 教学微视频的“心动”设计策略第143-162页
        一、知识内容的设计策略第143-150页
        二、教师教学艺术设计策略第150-156页
        三、视频表征的设计策略第156-162页
    第四节 教学微视频的设计样式第162-170页
        一、样式与设计样式第162-163页
        二、教学微视频设计样式第163-170页
第五章 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实践第170-199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项目背景第170-172页
    第二节 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与应用实施第172-192页
        一、课程的内容设计过程第172-181页
        二、实施及效果调查第181-192页
    第三节 微视频课程内容的二次设计实践第192-197页
        一、课程案例的选取第192页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第192-197页
    第四节 实践反思与总结第197-199页
结语第199-203页
    一、研究结论第199-200页
    二、研究创新第200-202页
    三、后续研究第202-203页
附录1:可汗学院案例第203-211页
附录2:《三角学》课程内容第211-213页
附录3:微课网中学习者对课程的评价第213-215页
附录4:课程案例1《幼儿园创意手工》的内容第215-218页
参考文献第218-234页
后记第234-236页

论文共2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粒形性状的关联分析、精细定位和驯化分析
下一篇:滴灌均匀系数对华北平原土壤水氮分布和春玉米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