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言 | 第9-18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二) 《法华经》的译者与译本 | 第10-13页 |
(三) 古汉语中被动式的界定与判断标准 | 第13-15页 |
(四)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五) 语料选择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法华经》中各类型被动式的描写与对比 | 第18-37页 |
(一) 两经中“被”字式的使用情况描写与对比 | 第18-20页 |
(二) 两经中“为”字式的使用情况对比 | 第20-22页 |
(三) 两经中“为……所”式的使用情况对比 | 第22-29页 |
(四) 两经中“见”字式的使用情况对比 | 第29-32页 |
(五) 两经中“蒙”字式的使用情况对比 | 第32-34页 |
(六) 两经中“受”字式与“遭”字式的使用情况对比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二、《法华经》中各类被动式研究 | 第37-46页 |
(一) 《法华经》中“被”字式的特点 | 第37-40页 |
(二) 《法华经》中“为”字式的特点 | 第40-42页 |
(三) 《法华经》中“见”字式的特点 | 第42-43页 |
(四) 《法华经》中“为……所”式的特点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三、“见”字被动式的构式语法化 | 第46-51页 |
(一) 见字式从先秦到中古演变的认知分析 | 第46-48页 |
(二) “见”字被动式的演变路径 | 第48-49页 |
(三) “见”字被动式的构式语法化 | 第49-50页 |
(四) “见”字式与“为……所”式合并使用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