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引论 | 第8-9页 |
·写作的缘起 | 第8页 |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 第9页 |
·本文的语料来源 | 第9页 |
二、离合词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离合词本体研究概述 | 第9-12页 |
·离合词的历时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动宾离合词带宾语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关于离合词的研究 | 第12-14页 |
·有关离合词语用的研究 | 第12-13页 |
·如何更好地进行离合词教学 | 第13页 |
·有关留学生离合词习得和习得偏误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动宾式离合词的界定及结构类型 | 第14-19页 |
·动宾式离合词的界定 | 第14-15页 |
·动宾式离合词与一般动宾式复合词的关系 | 第14页 |
·动宾式离合词与动宾式短语的关系 | 第14-15页 |
·动宾式离合词扩展方式分析 | 第15-18页 |
·用助词扩展 | 第15-16页 |
·用定语扩展 | 第16页 |
·用补语扩展 | 第16-17页 |
·其他扩展形式 | 第17-18页 |
·动宾式离合词的结构类型 | 第18-19页 |
四、动宾式离合词带关涉对象及变换分析 | 第19-23页 |
·动宾离合词带关涉对象时的结构形式 | 第19-20页 |
·关涉对象出现在非宾语位置 | 第19-20页 |
·关涉对象出现在宾语位置 | 第20页 |
·动宾离合词后直接带宾语的类型 | 第20-22页 |
·动宾离合词带宾语的规律 | 第22-23页 |
五、动宾式离合词带宾语的动因 | 第23-27页 |
·动宾离合词带宾语现象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结果 | 第23-24页 |
·动宾离合词带宾语现象受句法条件的制约 | 第24-25页 |
·动宾离合词的词化 | 第24页 |
·动宾离合词的喻化 | 第24页 |
·动宾离合词的类化 | 第24-25页 |
·动宾离合词带宾语现象受语义因素的影响 | 第25页 |
·多价动词的配价因素 | 第25页 |
·语义关系结合的紧密程度 | 第25页 |
·动宾离合词带宾现象的产生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信息理解原则的要求 | 第25-27页 |
·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大都遵循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 第26页 |
·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大都遵循语言的信息理解原则 | 第26-27页 |
六、动宾离合词带关涉对象的偏误分析 | 第27-33页 |
·调查的情况简介 | 第27-28页 |
·调查目的 | 第27页 |
·调查对象 | 第27页 |
·所考察的离合词的范围 | 第27-28页 |
·问卷设计及实施形式 | 第28页 |
·统计的结果及偏误分析 | 第28-30页 |
·统计结果 | 第28-29页 |
·动宾离合词带关涉对象的偏误分析 | 第29-30页 |
·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 | 第30-33页 |
·离合词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 第30页 |
·学的方面 | 第30-31页 |
·母语负迁移 | 第30-31页 |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第31页 |
·留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 第31页 |
·教的方面 | 第31-33页 |
·教材编写与词典释义的不足 | 第31-32页 |
·教师讲解的不充分 | 第32-33页 |
七、关于留学生动宾离合词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 第33-35页 |
·加强对离合词的理论研究 | 第33页 |
·要让学生认识到离合词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 第33页 |
·各个击破,适时集中的教学原则 | 第33页 |
·运用语块进行教学 | 第33-34页 |
·结合语境,关注语用 | 第34-35页 |
八、结语 | 第35-37页 |
·本文的重要结论 | 第35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35页 |
·下一步研究中需要提高的方面 | 第35-37页 |
注释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一 | 第40-41页 |
附录二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