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蒙县佛寺镇蒙汉语言接触情况调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1-20页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11-12页 |
1.选题的缘起 | 第11页 |
2.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1.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2.国外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三)相关理论依据 | 第17页 |
1.语言接触理论 | 第17页 |
2.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 | 第17页 |
(四)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7-18页 |
1.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语料来源 | 第18页 |
(五)阜蒙县佛寺镇的语言概况 | 第18-20页 |
1.地理位置与语言使用现状 | 第18页 |
2.民族分布与语言使用情况 | 第18-19页 |
3.当地语言的历史嬗变 | 第19-20页 |
一、阜蒙县佛寺镇居民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 第20-29页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0-21页 |
1.调查样本的构成 | 第20页 |
2.调查方法与问卷结构 | 第20页 |
3.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二)调查对象的语言使用情况说明 | 第21-24页 |
1.语言掌握的程度 | 第21-23页 |
2.交际语言的选择 | 第23-24页 |
(三)调查对象的语言态度考察 | 第24-29页 |
1.语言使用的自豪感 | 第24-26页 |
2.家庭生活中蒙古族居民的语言使用情况 | 第26页 |
3.外出返乡蒙古族居民的语言使用情况 | 第26-27页 |
4.儿童的语言教育倾向 | 第27页 |
5.当地蒙古语的发展前景 | 第27-29页 |
二、语言接触对蒙汉语言结构的影响 | 第29-37页 |
(一)当地语言结构调查情况的说明 | 第29页 |
(二)对语音系统产生的影响 | 第29-32页 |
1.声母系统 | 第29-30页 |
2.韵母系统 | 第30-31页 |
3.声调系统 | 第31-32页 |
(三)对词汇系统产生的影响 | 第32-35页 |
1.当地蒙古族居民的词汇系统 | 第32-33页 |
2.当地汉族居民的汉语词汇系统 | 第33-35页 |
(四)对语法系统的影响 | 第35-37页 |
1.蒙汉词缀系统的对比 | 第35页 |
2.汉语影响下当地蒙古语的词缀变化 | 第35-36页 |
3.蒙古语影响下当地汉语方言的词缀变化 | 第36-37页 |
三、语言接触对语言功能的影响 | 第37-45页 |
(一)语言兼用的类型 | 第37-40页 |
1.语言兼用的范围 | 第37-38页 |
2.语言兼用的程度 | 第38-39页 |
3.语言获得的顺序 | 第39页 |
4.语言获得的途径 | 第39-40页 |
(二)语言兼用背景下的语言选择 | 第40-42页 |
1.家庭域中的语言选择 | 第40-41页 |
2.教育域中的语言选择 | 第41-42页 |
3.其他使用域的语言选择 | 第42页 |
(三)语言兼用的功能特征 | 第42-45页 |
1.语言兼用的互补功能 | 第42-43页 |
2.语言兼用的竞争功能 | 第43-45页 |
四、语言接触过程中语言演变的因素分析 | 第45-48页 |
(一)主观因素 | 第45-46页 |
1.阜蒙县佛寺镇蒙古族居民的语言态度 | 第45页 |
2.阜蒙县佛寺镇汉族居民的语言态度 | 第45-46页 |
(二)客观因素 | 第46-48页 |
1.蒙汉两种语言的性质和特点 | 第46-47页 |
2.语言接触的方式 | 第47页 |
3.社会文化条件的比较 | 第47-48页 |
五、阜蒙县佛寺镇语言接触研究的启示 | 第48-52页 |
(一)蒙汉语言接触的交互影响 | 第48页 |
(二)政府保护弱势语言的必要性分析 | 第48-50页 |
1.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资源 | 第49页 |
2.有利于创建和谐的语言生态 | 第49页 |
3.有利于保障使用者的语言权利 | 第49页 |
4.有利于保存少数民族语言承载的文化 | 第49-50页 |
(三)政府保护弱势语言的必要措施 | 第50-52页 |
1.加强双语教育 | 第50页 |
2.加大政策支持 | 第50-51页 |
3.增强民族语言的保护意识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