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糙米简介及国内外开发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1.1 糙米的营养价值 | 第14页 |
1.1.2 糙米食品的国内外开发研究 | 第14页 |
1.2 糙米陈化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 第14-16页 |
1.3 糙米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16-18页 |
1.4 气调包装的发展应用 | 第18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8-20页 |
1.5.1 立题意义 | 第18-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气调包装对糙米陈化期间品质和生理的影响 | 第20-46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0-21页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0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29页 |
2.2.1 色泽的测定 | 第21页 |
2.2.2 微生物的检测 | 第21-22页 |
2.2.3 脂肪酸值的测定 | 第22页 |
2.2.4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2.2.5 脱支酶活力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6 α-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 第24-26页 |
2.2.7 多酚氧化酶活力的测定 | 第26页 |
2.2.8 过氧化物酶活力的测定 | 第26页 |
2.2.9 挥发性物质的GC-MS分析 | 第26页 |
2.2.10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2.2.11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2.2.12 米粒微观结构的SEM分析 | 第28页 |
2.2.13 米饭质构分析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5页 |
2.3.1 糙米色泽的变化 | 第29-30页 |
2.3.2 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 第30-32页 |
2.3.3 脂肪酸值的变化 | 第32页 |
2.3.4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第32-33页 |
2.3.5 脱支酶活力的变化 | 第33-34页 |
2.3.6 α-淀粉酶活力的变化 | 第34-35页 |
2.3.7 多酚氧化酶活力的变化 | 第35页 |
2.3.8 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变化 | 第35-37页 |
2.3.9 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 第37-39页 |
2.3.10 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2.3.11 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 第40-41页 |
2.3.12 米粒微观结构的变化 | 第41-43页 |
2.3.13 米饭质构的变化 | 第43-45页 |
2.3.13.1 米饭硬度的变化 | 第43页 |
2.3.13.2 米饭黏着性的变化 | 第43-44页 |
2.3.13.3 米饭回复性的变化 | 第44-45页 |
2.4 结论 | 第45-46页 |
第3章 气调包装对糙米陈化期间生物活性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46-66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6页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6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46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6-52页 |
3.2.1 谷胱甘肽含量的测定 | 第46-48页 |
3.2.2 游离态甾醇的GC分析 | 第48页 |
3.2.3 甾烷醇和甾醇氧化物的GC-MS分析 | 第48-49页 |
3.2.4 多酚和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49-50页 |
3.2.5 多酚物质的HPLC分析 | 第50-51页 |
3.2.6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第51-52页 |
3.2.6.1 清除自由基能力的测定(DPPH值测定) | 第51页 |
3.2.6.2 FRAP法测定样品还原能力 | 第51-5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2-65页 |
3.3.1 谷胱甘肽含量的变化 | 第52-53页 |
3.3.2 游离态甾醇含量的变化 | 第53-55页 |
3.3.3 甾烷醇含量的变化 | 第55-57页 |
3.3.4 甾醇氧化物含量的变化 | 第57-60页 |
3.3.5 多酚和黄酮含量的变化 | 第60页 |
3.3.6 多酚物质的HPLC分析 | 第60-64页 |
3.3.7 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 第64-65页 |
3.4 结论 | 第65-66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4.1 结论 | 第66-67页 |
4.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