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12页 |
(一) 问题缘起 | 第6-8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一、 鲁迅儿童文学翻译的出发点 | 第12-32页 |
(一) 中国思想文化大环境影响 | 第12-18页 |
1. 古代:作为成人附庸的儿童 | 第12-14页 |
2. 晚清:作为成人预备的儿童 | 第14-16页 |
3. 五四:作为儿童的儿童 | 第16-18页 |
(二) 鲁迅生活中与儿童接触的影响 | 第18-25页 |
1. 理论翻译 | 第18-19页 |
2. 书籍采购 | 第19-21页 |
3. 童年经验 | 第21-22页 |
4. 育子心得 | 第22-25页 |
(三) 鲁迅本人的儿童文学观影响 | 第25-32页 |
1. “大心”:对一切幼者的同情 | 第25-27页 |
2. “野心”:对儿童文学的期许 | 第27-28页 |
3. “人之父”心:对儿童未来的担忧 | 第28-32页 |
二、 鲁迅儿童文学翻译的文本选择 | 第32-44页 |
(一) 儿童文学普遍特征 | 第32-38页 |
1. 童真性:“恋恋的梦和美丽的希望” | 第32-35页 |
2. 想象性:“超逸自然不可思议之事” | 第35-37页 |
3. 关于儿童文学童真性与想象性的讨论 | 第37-38页 |
(二) 鲁迅翻译文本的特殊性 | 第38-44页 |
1. 社会性:“作为人类的东西而活着” | 第38-40页 |
2. 反思性:“好伤心的世界呵” | 第40-42页 |
3. 关于儿童文学社会性与反思性的讨论 | 第42-44页 |
三、 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与创作实践关联 | 第44-55页 |
(一) 艺术表现关联 | 第44-49页 |
1. 意象使用 | 第44-45页 |
2. 自然描绘 | 第45-47页 |
3. 动物题材 | 第47-49页 |
(二) 呈现角度关联:儿童视角 | 第49-52页 |
1. 儿童身份叙述——“先蹲下去” | 第49-50页 |
2. 隐含成人视角——“再站起来” | 第50-52页 |
(三) 思想内涵关联 | 第52-55页 |
1. 自我探寻 | 第52-53页 |
2. 自我牺牲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附录一: 鲁迅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及儿童相关文学创作作品一览表 | 第60-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