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目的、思路、内容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4.2 实践调查法 | 第13-14页 |
1.4.3 案例研究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微课及相关理论 | 第15-22页 |
2.1 微课概述 | 第15-20页 |
2.1.1 微课含义 | 第15页 |
2.1.2 微课类型 | 第15-16页 |
2.1.3 微课特点 | 第16-17页 |
2.1.4 微课与翻转课堂和慕课 | 第17-19页 |
2.1.5 微课与讲课和说课 | 第19-20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页 |
2.2.2 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 | 第20-21页 |
2.2.3 微型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微课制作软件及操作方法 | 第22-64页 |
3.1 微课制作软件 | 第22-24页 |
3.1.1 PowerPoint介绍 | 第22-23页 |
3.1.2 Focusky软件介绍 | 第23页 |
3.1.3 Camtasia Studio软件介绍 | 第23-24页 |
3.1.4 其他制作软件介绍 | 第24页 |
3.2 软件操作方法 | 第24-64页 |
3.2.1 PPT基本操作 | 第24-28页 |
3.2.2 Focusky基本操作 | 第28-51页 |
3.2.3 Camtasia Studio录制操作 | 第51-64页 |
第4章 初中科学微课的设计 | 第64-75页 |
4.1 微课设计的原则 | 第64页 |
4.1.1 价值性原则(值得学) | 第64页 |
4.1.2 激发性原则(想去学) | 第64页 |
4.1.3 由浅入深原则(容易学) | 第64页 |
4.2 设计过程 | 第64-71页 |
4.2.1 选题 | 第64-66页 |
4.2.2 教学设计 | 第66-71页 |
4.2.3 脚本设计 | 第71页 |
4.3 制作过程 | 第71-75页 |
4.3.1 确定教学方式 | 第71-72页 |
4.3.2 明确制作形式 | 第72页 |
4.3.3 选择开发工具 | 第72-74页 |
4.3.4 视频的制作 | 第74-75页 |
第5章 微课制作实例 | 第75-88页 |
5.1 录屏型——《空气污染与保护》微课制作 | 第75-81页 |
5.1.1 选题分析 | 第75页 |
5.1.2 教学设计 | 第75-78页 |
5.1.3 脚本设计 | 第78-79页 |
5.1.4《空气污染与保护》的微课视频制作 | 第79-81页 |
5.2 拍摄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微课制作 | 第81-88页 |
5.2.1 选题分析 | 第81页 |
5.2.2 教学设计 | 第81-84页 |
5.2.3 脚本设计 | 第84-85页 |
5.2.4《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的微课视频制作 | 第85-8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1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88页 |
6.2 研究反思 | 第88-89页 |
6.2.1 专业性问题 | 第89页 |
6.2.2 知识碎片问题 | 第8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附录 | 第93-95页 |
附录 1:大卫·潘罗斯——微课程设计模式 | 第93页 |
附录 2:中国微课网搜索结果 | 第93-94页 |
附录 2:《空气的污染与保护》微课视频 | 第94页 |
附录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微课视频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