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图谱分析 | 第11-18页 |
1.2.1 学科组织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2.2 学科组织评价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标、创新点及难点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1.3.3 拟突破的难点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组织化视角下大学学科的理论基础 | 第21-35页 |
2.1 学科与大学 | 第21-24页 |
2.1.1 大学学科的产生 | 第21-23页 |
2.1.2 大学学科的概念 | 第23-24页 |
2.2 学科组织与大学 | 第24-30页 |
2.2.1 大学学科组织的内涵 | 第25-26页 |
2.2.2 大学学科组织的结构 | 第26-27页 |
2.2.3 大学学科组织的变革与创新 | 第27-30页 |
2.3 学科组织化与大学学科建设 | 第30-35页 |
2.3.1 大学学科组织化的本质内涵 | 第30-31页 |
2.3.2 组织化视角下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审视 | 第31-33页 |
2.3.3 大学学科组织化的建设路径 | 第33-35页 |
3 组织化视角下大学学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 | 第35-51页 |
3.1 组织化视角下大学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践基础——国内外大学学科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 | 第35-39页 |
3.2 组织化视角下大学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组织效能的评价标准与模型 | 第39-51页 |
3.2.1 组织效能概述 | 第40页 |
3.2.2 组织效能的评价标准 | 第40-41页 |
3.2.3 组织效能的评价模型 | 第41-51页 |
4 组织化视角下大学学科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第51-65页 |
4.1 构建的原则 | 第51-52页 |
4.2 构建的思路与流程 | 第52-53页 |
4.3 组织化视角下大学学科评价体系构建的指标探讨 | 第53-59页 |
4.3.1 基于大学学科组织变革与创新模式的指标探讨 | 第54页 |
4.3.2 基于国内外大学学科评价体系的指标探讨 | 第54-55页 |
4.3.3 基于组织效能评价模型的指标探讨 | 第55-56页 |
4.3.4 基于国内学者有关理论的指标探讨 | 第56-59页 |
4.4 组织化视角下大学学科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第59-65页 |
5 基于德尔菲法的第二轮大学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5-83页 |
5.1 德尔菲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 第65-66页 |
5.2 专家的征询方法及基本情况 | 第66-67页 |
5.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及结果分析 | 第67-72页 |
5.3.1 专家的积极系数 | 第67-68页 |
5.3.2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第68页 |
5.3.3 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 | 第68-70页 |
5.3.4 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 | 第70-72页 |
5.4 德尔菲法的咨询结果 | 第72-76页 |
5.4.1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 第72-74页 |
5.4.2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 第74-76页 |
5.5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6-83页 |
结语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 | 第89-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