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23页 |
一、抗生素产生菌的生长与抗生素生物合成之间的关系 | 第8-11页 |
二、氮代谢与抗生素生物合成 | 第11-18页 |
1.氮源与抗生素合成 | 第11-12页 |
2.初级氮代谢物所发挥的调节功能 | 第12-15页 |
3.铵阻遏 | 第15-18页 |
三、碳代谢与抗生素生物合成 | 第18-23页 |
1.碳源与抗生素合成 | 第18-19页 |
2.碳源调节作用的机制 | 第19-23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23-66页 |
引言 | 第23-25页 |
实验1 菌种选择与合成培养基的筛选 | 第25-33页 |
1. 实验设计、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1.1 菌种选择 | 第25页 |
1.2 合成培养基筛选 | 第25-26页 |
1.3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6-27页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2.1 菌种选择 | 第27页 |
2.2 合成培养基中氮源的筛选 | 第27-28页 |
2.3 合成培养基的筛选 | 第28-33页 |
实验2 合成培养基中的碳源(葡萄糖)对发酵影响的研究 | 第33-41页 |
1. 实验设计、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1.1 实验设计 | 第33页 |
1.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3-34页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2.1 培养基中葡萄糖起始浓度为1.5%时的发酵结果 | 第34-36页 |
2.2 培养基中葡萄糖起始浓度为2.5%时的发酵结果 | 第36-37页 |
2.3 培养基中葡萄糖起始浓度为3.5%时的发酵结果 | 第37-38页 |
2.4 培养基中葡萄糖起始浓度为4.5%时的发酵结果 | 第38-39页 |
3. 讨论 | 第39-41页 |
实验3 合成培养基中的氯化铵对发酵的影响 | 第41-50页 |
1.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 第41页 |
1.1 实验设计 | 第41页 |
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2.1 0.2%氯化铵加量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2.2 0.3%氯化铵加量实验结果 | 第43-44页 |
2.3 0.4%氯化铵加量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2.4 0.5%氯化铵加量实验结果 | 第45-46页 |
2.5 0.6%氯化铵加量实验结果 | 第46-47页 |
2.6 0.7%氯化铵加量实验结果 | 第47页 |
3. 讨论 | 第47-50页 |
实验4 葡萄糖补加实验 | 第50-53页 |
1.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 第50页 |
1.1 实验设计 | 第5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实验5 补加氯化铵的实验 | 第53-55页 |
1.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 第53页 |
1.1 实验设计 | 第53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3. 讨论 | 第54-55页 |
实验6 补糖及补氮实验结果的验证 | 第55-66页 |
1.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1.1 实验设计 | 第5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64页 |
2.1 摇瓶发酵中补加葡萄糖 | 第56-58页 |
2.2 大罐发酵中补加葡萄糖 | 第58-60页 |
2.3 摇瓶发酵中补加氯化铵 | 第60-61页 |
2.4 摇瓶发酵中同时补加葡萄糖和氯化铵 | 第61-62页 |
2.5 大罐发酵中同时补加葡萄糖、氯化铵 | 第62-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附录 | 第75-80页 |
英文摘要 | 第80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