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范围副词辨析及其教学策略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1-16页 |
| 1.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1.2.1 本体研究 | 第12-13页 |
| 1.2.2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13-14页 |
| 1.3 研究范围、方法及语料说明 | 第14-16页 |
| 2 范围副词的定义、分类及易混范围副词的界定 | 第16-26页 |
| 2.1 范围副词的定义 | 第16-18页 |
| 2.2 范围副词的分类 | 第18-19页 |
| 2.3 易混范围副词的界定 | 第19-26页 |
| 2.3.1 易混范围副词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 2.3.2 本文所研究的易混范围副词界定 | 第20-26页 |
| 3 常用易混范围副词的辨析 | 第26-36页 |
| 3.1 “都”与 “就”的混淆情况及其辨析 | 第26-29页 |
| 3.1.1 “都”与 “就”的混淆情况 | 第26-27页 |
| 3.1.2 “都”与 “就”的基本语义 | 第27-28页 |
| 3.1.3 “都”与 “就”的基本用法 | 第28页 |
| 3.1.4 “都”与 “就”的混用辨析 | 第28-29页 |
| 3.1.5 小结 | 第29页 |
| 3.2 “只”与 “只有”的混淆情况及其辨析 | 第29-32页 |
| 3.2.1 “只”与 “只有”混淆情况 | 第30页 |
| 3.2.2 “只”与 “只有”的基本语义 | 第30-31页 |
| 3.2.3 “只”与 “只有”的基本用法 | 第31页 |
| 3.2.4 “只”与 “只有”的混用辨析 | 第31-32页 |
| 3.2.5 小结 | 第32页 |
| 3.3 “再”与 “又”的混淆情况及其辨析 | 第32-36页 |
| 3.3.1 “再”与 “又”的混淆情况 | 第32-33页 |
| 3.3.2 “再”与 “又”的基本语义 | 第33页 |
| 3.3.3 “再”与 “又”的基本用法 | 第33-34页 |
| 3.3.4 “再”与 “又”的混用辨析 | 第34-35页 |
| 3.3.5 小结 | 第35-36页 |
| 4 范围副词易混的原因及教学策略 | 第36-46页 |
| 4.1 范围副词易混的原因 | 第36-41页 |
| 4.1.1 范围副词自身特点的影响 | 第36-38页 |
| 4.1.2 学生自身的因素 | 第38-39页 |
| 4.1.3 教师教学的因素 | 第39-40页 |
| 4.1.4 教材编写的因素 | 第40-41页 |
| 4.2 易混范围副词的教学策略 | 第41-46页 |
| 4.2.1 充分理解易混范围副词的意思和用法 | 第41-42页 |
| 4.2.2 适当进行汉语和母语对比 | 第42-43页 |
| 4.2.3 教学时精讲多练 | 第43-46页 |
| 5 结语 | 第46-47页 |
| 5.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46页 |
| 5.2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