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菊科植物总体研究 | 第11页 |
·五种菊科中草药植物的介绍 | 第11-13页 |
·食品腐败的现状 | 第13-14页 |
·控制食品腐败的措施 | 第14-15页 |
·植物精油 | 第15-17页 |
·植物精油的定义及理化性质 | 第15页 |
·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 | 第15页 |
·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 | 第15-16页 |
·植物精油的生物活性 | 第16-17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7页 |
实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材料 | 第19-20页 |
·原材料 | 第19页 |
·测试菌株 | 第19页 |
·培养基 | 第19页 |
·实验试剂 | 第19-20页 |
·主要设备 | 第20页 |
·供试细菌的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 第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页 |
·植物精油的提取 | 第20页 |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20-21页 |
·植物精油的抑菌圈大小测定 | 第20-21页 |
·植物精油的 MIC 与 MBC 的测定 | 第21页 |
·植物精油的稳定性测定 | 第21页 |
·精油抑菌活性 pH 强度的测定 | 第21页 |
·精油热处理后抑菌能力的测定 | 第21页 |
·精油紫外照射后抑菌能力的测定 | 第21页 |
·菊科精油对食品腐败菌抑菌前后的超微结构变化(SEM、TEM) | 第21-22页 |
·植物精油的组分分析 | 第22页 |
·植物精油的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22-23页 |
·植物精油清除 DPPH 的能力测定 | 第22-23页 |
·植物精油清除 ABTS 的能力测定 | 第23页 |
·植物精油对 FRAP 的测定 | 第23页 |
·数据分析 | 第23-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5页 |
·菊科精油提炼结果 | 第25页 |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的测定结果 | 第25-27页 |
·抑菌活性测定 | 第25-26页 |
·植物精油的 MIC 和 MBC 测定结果 | 第26-27页 |
·植物精油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 第27-35页 |
·不同 pH 值对植物精油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27-30页 |
·不同温度处理下五种菊科中草药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0-32页 |
·五种菊科中草药植物精油对紫外线照射抑菌稳定效果影响 | 第32-35页 |
·植物精油对食品腐败菌的形态观察 | 第35-37页 |
·扫描电镜观察不同精油处理后对细胞壁膜的影响 | 第35-36页 |
·透射电镜观察不同精油处理后对细胞壁膜的影响 | 第36-37页 |
·菊科中草药植物精油成分分析的研究 | 第37-42页 |
·佩兰精油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第37-39页 |
·木香精油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第39-40页 |
·艾叶精油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第40-42页 |
·植物精油的抗氧化性能力的测定 | 第42-45页 |
·植物精油清除 DPPH 的能力 | 第42页 |
·植物精油清除 ABTS 的能力 | 第42-43页 |
·植物精油对 FRAP 的能力 | 第43-45页 |
4 讨论 | 第45-47页 |
5 结论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