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26页 |
一、选题缘起与问题预设 | 第8-9页 |
二、音乐存在方式及其哲学历史问题的研究现状与问题所在 | 第9-23页 |
三、本论题的研究策略、所属学科范畴与研究意义 | 第23-26页 |
第一章 哲学本体论阶段的音乐存在方式 | 第26-56页 |
第一节 “本体论”概念探析 | 第26-31页 |
一、“本体论”定义 | 第26-28页 |
二、“本体论”溯源 | 第28-30页 |
三、“本体论”的基本特征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抽象本体论阶段——音乐作为世界本原的反映和摹仿 | 第31-47页 |
一、万物的本原都是数 | 第31-35页 |
二、理智的“逻各斯” | 第35-36页 |
三、声音是“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 | 第36-38页 |
四、音乐作为对理念摹仿的摹仿 | 第38-43页 |
五、神圣世界与人世间张力的调和 | 第43-47页 |
第三节 神学本体论阶段——音乐是赞美上帝的声音 | 第47-53页 |
一、美是“太一”的“流溢” | 第47-48页 |
二、美在秩序、整一与上帝 | 第48-50页 |
三、音乐的三分法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超验存在——哲学本体论阶段的音乐存在方式 | 第53-56页 |
一、何为“超验” | 第53页 |
二、音乐与哲学本体论的共生与相成 | 第53-56页 |
第二章 哲学认识论阶段的音乐存在方式 | 第56-84页 |
第一节 “认识论”概念探析 | 第56-59页 |
一、“认识论”定义 | 第56页 |
二、“认识论”溯源 | 第56-58页 |
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 第58-59页 |
第二节 人性在神性中敞开——音乐是人类“情与思”的外化 | 第59-70页 |
一、感性的拓张 | 第59-65页 |
二、理性的弘扬 | 第65-70页 |
第三节 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音乐体现人的主体价值 | 第70-81页 |
一、感性与理性的先验综合 | 第70-77页 |
二、形式与内容的情感统合 | 第77-81页 |
本章小结 经验存在——哲学认识论阶段的音乐存在方式 | 第81-84页 |
一、何为“经验” | 第81-82页 |
二、音乐与哲学认识论的相辅相成 | 第82-84页 |
第三章 哲学语言论阶段的音乐存在方式 | 第84-107页 |
第一节 “语言论”概念探析 | 第84-88页 |
一、“语言论”定义 | 第84页 |
二、“语言论”溯源 | 第84-88页 |
三、“语言论”的基本特征 | 第88页 |
第二节 形而上学的终结——音乐的意义来自作品自身 | 第88-95页 |
一、面向实事本身 | 第89-92页 |
二、作为存在者的存在 | 第92-95页 |
第三节 结构与解构——音乐的“新中心”与“去中心” | 第95-103页 |
一、语言是存在之家 | 第95-96页 |
二、语言的形式结构 | 第96-99页 |
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 | 第99-103页 |
本章小结 先验存在——哲学语言论阶段的音乐存在方式 | 第103-107页 |
一、何为“先验” | 第103-104页 |
二、音乐与哲学语言论的亦步亦趋 | 第104-107页 |
结论 | 第107-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0页 |
后记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