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AP视角的80后员工工作压力管理的实证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7页 |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3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34页 |
·“80 后”员工的特征 | 第17-19页 |
·工作压力的定义 | 第19-20页 |
·工作压力的构成要素 | 第20-26页 |
·工作压力源的文献综述 | 第20-21页 |
·应对方式的文献综述 | 第21-23页 |
·压力结果变量的文献综述 | 第23-26页 |
·工作压力管理的理论模型 | 第26-30页 |
·EAP 视角下工作压力管理的文献综述 | 第30-34页 |
·EAP 视角下工作压力管理的内容 | 第30-32页 |
·EAP 视角下工作压力管理的相关研究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34-39页 |
·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4-35页 |
·研究模型构想 | 第34页 |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4-35页 |
·研究对象 | 第35页 |
·问卷设计说明 | 第35-37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问卷研究与统计分析 | 第39-65页 |
·问卷发放 | 第39页 |
·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 第39-41页 |
·项目区分度 | 第39-40页 |
·信度分析 | 第40页 |
·效度分析 | 第40-41页 |
·工作压力源量表的因子分析 | 第41-42页 |
·因子分析适合性检验 | 第41页 |
·因子提取和因子命名 | 第41-42页 |
·研究变量的统计分析 | 第42-46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2-44页 |
·人口统计学变量在工作压力源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44-46页 |
·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46-55页 |
·工作压力源与压力结果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46-47页 |
·工作压力源与压力结果各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47-50页 |
·工作压力源、EAP 与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工作压力源、EAP 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51-53页 |
·EAP、应对方式与压力结果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53页 |
·EAP、应对方式对压力结果的回归分析 | 第53-55页 |
·路径分析 | 第55-63页 |
·工作压力源与离职倾向的路径分析 | 第55-58页 |
·工作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的路径分析 | 第58-60页 |
·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 | 第60-63页 |
·EAP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63-65页 |
·EAP 对工作压力源与离职倾向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63页 |
·EAP 对工作压力源和工作满意度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63-64页 |
·EAP 对工作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统计分析结果讨论 | 第65-69页 |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第65-66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讨论 | 第66-69页 |
·“80 后”员工的工作压力源 | 第66页 |
·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 第66-67页 |
·EAP 在工作压力作用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 第67-69页 |
第六章 建议对策及研究展望 | 第69-71页 |
·我国企业在实施 EAP 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第69页 |
·建议对策 | 第69-70页 |
·本论文研究的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调查研究问卷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