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网络使用动机 | 第11-16页 |
·动机及其理论 | 第11页 |
·网络使用动机及其理论 | 第11-13页 |
·网络使用动机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网络自我效能 | 第16-20页 |
·自我效能感 | 第16-17页 |
·网络自我效能及其测量 | 第17-18页 |
·网络自我效能的实证研究 | 第18-20页 |
·网络利他行为 | 第20-27页 |
·利他行为 | 第20页 |
·网络利他行为的一般研究 | 第20-22页 |
·网络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22-24页 |
·网络利他行为与网络使用动机、自我效能 | 第24-27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7-31页 |
·当前研究的不足及问题提出 | 第27-28页 |
·缺少较为广泛认可的网络使用动机问卷 | 第27页 |
·对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有待拓展和深化 | 第27-28页 |
·研究设计 | 第28-29页 |
·研究假设 | 第29页 |
·研究意义 | 第29-31页 |
·论意义 | 第29-30页 |
·现实意义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网络使用动机的问卷编制 | 第31-43页 |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问卷的维度建构 | 第31-32页 |
·问卷项目的选编与评估 | 第32-33页 |
·研究对象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项目分析 | 第34-36页 |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6-39页 |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信效度分析 | 第40-42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网络自我效能与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及关系 | 第43-53页 |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研究对象 | 第43-44页 |
·研究工具 | 第44页 |
·研究程序与统计分析 | 第44-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45-48页 |
·网络使用动机、网络自我效能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 | 第48-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综合讨论 | 第53-59页 |
·网络使用动机、网络自我效能与网络利他行为的人口学特点 | 第53-56页 |
·性别差异 | 第53-54页 |
·年级差异 | 第54-55页 |
·专业差异 | 第55页 |
·网络经验差异(网龄、周平均上网时长) | 第55-56页 |
·网络使用动机、网络自我效能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 | 第56-59页 |
·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自我效能 | 第56页 |
·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利他行为 | 第56-57页 |
·网络自我效能与网络利他行为 | 第57-58页 |
·网络使用动机在网络自我效能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3页 |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建议 | 第59-60页 |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60-63页 |
附录1:网络使用动机开放式问卷 | 第63-65页 |
附录2:网络使用动机初测问卷 | 第65-69页 |
附录3:网络使用动机正式问卷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3页 |
中文部分 | 第71-75页 |
英文部分 | 第75-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个人简历 | 第8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