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学院全面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4页 |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二、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一) 独立学院 | 第12页 |
| (二) 全面学分制 | 第12-13页 |
| 三、已有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 (一)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13-17页 |
| (二) 关于学分制改革的研究 | 第17-21页 |
| (三) 综述小结 | 第21-22页 |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4页 |
| (一) 研究内容与研究问题 | 第22页 |
| (二)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改革前人才培养问题调查 | 第24-39页 |
| 一、J学院简介 | 第24页 |
| 二、问卷调查设计 | 第24-26页 |
| (一) 调查工具 | 第24-25页 |
| (二)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25-26页 |
| (三) 调查的实施与数据处理 | 第26页 |
| 三、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6-37页 |
| (一) 对改革前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 | 第26-29页 |
| (二) 对改革前人才培养过程的分析 | 第29-34页 |
| (三) 对改革前人才培养制度的分析 | 第34-36页 |
| (四) 对改革前人才培养评价的分析 | 第36-37页 |
| 四、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文本分析 | 第39-52页 |
| 一、培养目标 | 第39-40页 |
| 二、培养过程 | 第40-48页 |
| (一) 专业设置 | 第40-41页 |
| (二) 课程体系 | 第41-47页 |
| (三) 培养途径 | 第47-48页 |
| 三、培养制度 | 第48-49页 |
| (一) 学分制 | 第48页 |
| (二) 选课制 | 第48页 |
| (三) 班导师制 | 第48-49页 |
| (四) 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 | 第49页 |
| 四、培养评价 | 第49-50页 |
| 五、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新模式实施后的评价与反思 | 第52-63页 |
| 一、基于调查结果的评价 | 第52-54页 |
| (一) 对已有问题的回应 | 第52-53页 |
| (二) 尚未解决的问题 | 第53-54页 |
| 二、改革实施者的理念、思路和反思 | 第54-62页 |
| (一) 学分制改革理念 | 第54-56页 |
| (二) 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定位 | 第56-58页 |
| (三) 学科专业设置 | 第58-59页 |
| (四) 实践教学 | 第59-60页 |
| (五) 素质培养 | 第60-61页 |
| (六) 改革的瓶颈因素 | 第61-62页 |
| 三、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63-71页 |
| 一、J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63-66页 |
| (一) 培养目标笼统、难以操作 | 第64页 |
| (二) 优质教学资源缺乏 | 第64-65页 |
| (三) 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 | 第65页 |
| (四) 人才培养评价内容与方式单一 | 第65-66页 |
| 二、J学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初步建议 | 第66-68页 |
| (一) 全面调查,准确定位 | 第66页 |
| (二) 实施小而精的教学,控制办学规模 | 第66-67页 |
| (三) 加强通识教育,实行大类培养 | 第67页 |
| (四)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评价 | 第67-68页 |
| 三、对我国独立学院多样化发展的新思考 | 第68-71页 |
| 结语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附录A | 第75-79页 |
| 附录B | 第79-82页 |
| 附录C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