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教育管理伦理性概说 | 第13-32页 |
一、本论文所涉基本范畴的界定 | 第13-21页 |
(一) 伦理与伦理性 | 第13-16页 |
(二) 伦理与道德 | 第16-17页 |
(三) 教育的伦理性与管理的伦理性 | 第17-18页 |
(四) 教育管理的伦理性 | 第18-21页 |
二、教育管理伦理性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 | 第21-25页 |
(一) 中国儒家关于教育管理的伦理性思想 | 第21-23页 |
(二)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伦理具有管理价值的思想借鉴 | 第23-24页 |
(三) 教育管理活动的伦理理论支撑 | 第24-25页 |
三、教育管理伦理性的研究意义 | 第25-28页 |
(一) 教育管理伦理性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25-26页 |
(二) 教育管理伦理性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26-28页 |
四、教育管理伦理性的动态性与情境性 | 第28-32页 |
(一) 教育管理伦理性的动态性 | 第28-29页 |
(二) 教育管理伦理性的情境性 | 第29-32页 |
第二章 教育管理计划职能中的伦理问题 | 第32-44页 |
一、明确目标:管理目标制定过程中应有之伦理诉求 | 第32-35页 |
(一) 提出和商定目标 | 第32-34页 |
(二) 限定目标:目标利益与可能不良影响的把握 | 第34-35页 |
(三) 规定目标实现的期限 | 第35页 |
二、预人为善:预测应坚持的伦理理念和措施 | 第35-40页 |
(一) 为何预测:预测的意义 | 第35-37页 |
(二) 预测什么:预测的内容 | 第37-38页 |
(三) 怎样预测:预测何以成立 | 第38-40页 |
三、民主开放:决策应秉承的伦理信念 | 第40-44页 |
(一) 决策者:具备民主的领导风格 | 第40-42页 |
(二) 决策机构:自身亦应朝民主化努力 | 第42页 |
(三) 决策民主的保障:制度设计的伦理化及付诸实践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教育管理组织职能中的伦理问题 | 第44-53页 |
一、组织职能发挥各阶段中相关的伦理问题 | 第44-49页 |
(一) 指导引领中的伦理问题 | 第44-47页 |
(二) 沟通中的伦理问题 | 第47-48页 |
(三) 协调中的伦理问题 | 第48-49页 |
二、教育管理组织职能的灵魂:组织文化的伦理性征 | 第49-53页 |
(一) 组织文化:基本涵义与特征 | 第50页 |
(二) 组织文化的作用与伦理功能 | 第50-53页 |
第四章 教育管理控制职能中的伦理问题 | 第53-63页 |
一、制定控制标准中的伦理性要求 | 第53-55页 |
(一) 控制对象的选定:要重点突出、实属所需 | 第53-54页 |
(二) 控制标准设定时应突出伦理倾向 | 第54-55页 |
二、衡量绩效中应密切关注的伦理问题 | 第55-59页 |
(一) 追求绩效:不能让渡社会责任 | 第55-56页 |
(二) 衡量绩效:不能丧失公正与平等 | 第56-57页 |
(三) 衡量绩效中的分配观念:赏罚分明,符合公平正义 | 第57-59页 |
三、纠正偏差中应有的伦理倾向与意识 | 第59-63页 |
(一) 合作:导致偏差产生因素的复杂性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 | 第60-61页 |
(二) 协商:纠正偏差中多主体的博弈与互动 | 第61-62页 |
(三)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纠正偏差中的伦理意识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