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28页 |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单增李斯特菌的简介 | 第12-16页 |
·李斯特菌的分类 | 第12页 |
·单增李斯特的生物学特征 | 第12-14页 |
·抗原构造及血清型 | 第14页 |
·单增李斯特菌的毒力因子 | 第14-15页 |
·单增李斯特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 第15-16页 |
·单增李斯特菌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传统的生化鉴定法 | 第16页 |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7页 |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 | 第17-27页 |
·LAMP 法的概述 | 第17-18页 |
·LAMP 法的特点 | 第18-19页 |
·LAMP 法的引物设计 | 第19-20页 |
·LAMP 法的基本原理 | 第20-24页 |
·LAMP 反应产物的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LAMP 法的应用 | 第25-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9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8-30页 |
·试验菌株 | 第28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8-29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29页 |
·样品与生化试剂 | 第29-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菌种的培养 | 第30页 |
·细菌DNA 模板的提取 | 第30-31页 |
·SLP-LAMP 引物设计、反应体系和操作程序 | 第31-33页 |
·SLP-LAMP 反应引物设计 | 第31-32页 |
·SLP-LAMP 和PCR 反应体系 | 第32-33页 |
·SLP-LAMP 和PCR 主要操作程序 | 第33页 |
·SLP-LAMP 反应条件优化 | 第33-34页 |
·适宜 Mg~(2+)浓度选择 | 第33页 |
·dNTPs 浓度优化 | 第33页 |
·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33-34页 |
·Bst 酶的优化 | 第34页 |
·引物对SLP-LAMP 反应的影响 | 第34页 |
·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34页 |
·SLP-LAMP 引物特异性的检测 | 第34-35页 |
·SLP-LAMP 扩增产物的分析 | 第35页 |
·SLP-LAMP 扩增产物可视结果分析 | 第35页 |
·SLP-LAMP 扩增产物凝胶成像分析 | 第35页 |
·SLP-LAMP 扩增产物酶切结果分析 | 第35页 |
·单增李斯特菌纯培养的灵敏度检测 | 第35页 |
·SLP-LAMP 反应的灵敏度检测 | 第35页 |
·PCR 反应的灵敏度检测 | 第35页 |
·人工污染奶粉中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DNA 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35-38页 |
·普通热裂解法 | 第36页 |
·蛋白酶K 法 | 第36页 |
·化学试剂法 | 第36-37页 |
·试剂盒法 | 第37页 |
·FDA 提取DNA 法 | 第37-38页 |
·FTA 滤膜法 | 第38页 |
·人工污染奶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出限试验 | 第38-39页 |
·人工污染奶粉单增李斯特菌及基因组DNA 的制备 | 第38页 |
·SLP-LAMP 法检测人工污染单增李斯特菌样品的检出限 | 第38页 |
·PCR 法检测人工污染单增李斯特菌样品的检出限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1页 |
·SLP-LAMP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9-43页 |
·Mg~(2+)浓度的优化 | 第39页 |
·dNTPs 浓度优化 | 第39-40页 |
·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40页 |
·Bst 酶的优化 | 第40-41页 |
·引物对SLP-LAMP 反应的影响 | 第41-43页 |
·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43页 |
·SLP-LAMP 引物特异性的研究 | 第43-44页 |
·SLP-LAMP 扩增产物的分析 | 第44-46页 |
·SLP-LAMP 扩增产物的可视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SLP-LAMP 扩增产物的凝胶成像分析 | 第45页 |
·SLP-LAMP 扩增产物酶切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单增李斯特菌纯培养灵敏度的研究 | 第46-49页 |
·SLP-LAMP 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灵敏度 | 第46-47页 |
·PCR 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灵敏度 | 第47-48页 |
·人工污染奶粉中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DNA 提取的方法比较 | 第48-49页 |
·人工污染奶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出限 | 第49-51页 |
·SLP-LAMP 检测人工污染奶粉样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出限 | 第49页 |
·PCR 检测人工污染奶粉样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出限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4页 |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检测单增李斯特菌方法学评价 | 第51页 |
·SLP-LAMP 引物的选择 | 第51-52页 |
·靶基因的选择 | 第52页 |
·SLP-LAMP 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52-53页 |
·SLP-LAMP 方法与PCR 方法的比较 | 第53页 |
·LAMP 的污染防控 | 第53-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