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有关创造力的研究 | 第11-15页 |
·有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 第15-18页 |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20-26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创造与创造力 | 第20-21页 |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 第21-22页 |
·科学技术社会学理论 | 第22-26页 |
·科学人才与科学创造力形成的社会条件 | 第22-23页 |
·科学与教育的社会互动 | 第23-24页 |
·技术主体的社会建构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 第26-29页 |
·以竞赛为平台的课外活动 | 第26-27页 |
·以特色实验室为平台的课外活动 | 第27-28页 |
·其它的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 第28-29页 |
第4章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证研究—以东北大学为例 | 第29-42页 |
·东北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概况 | 第29-31页 |
·东北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介绍 | 第29-30页 |
·"大学生创新中心"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 | 第30-31页 |
·大学生创造力与课外科技活动关联性的研究设计 | 第31-34页 |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研究工具——测评量表及访谈提纲 | 第31-33页 |
·大学生创造力测评研究设计 | 第33页 |
·大学生创造力测评样本的总体情况 | 第33-34页 |
·大学生创造力测评统计结果 | 第34-37页 |
·大学生创造力和创造动机总体状况描述 | 第34页 |
·参加与未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人员的差异比较 | 第34-36页 |
·项目组与竞赛组的总分差异比较 | 第36页 |
·三组之间的差异比较 | 第36-37页 |
·创造氛围测评结果 | 第37-39页 |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大学生创造力和创造动机的总体特征 | 第39页 |
·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 | 第39-40页 |
·课外科技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动机 | 第40-42页 |
第5章 大学生科技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 第42-46页 |
·大学生科技活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 第42-43页 |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动机 | 第42页 |
·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创造人格 | 第42-43页 |
·有利于大学生掌握创新方法和实践动手能力 | 第43页 |
·大学生科技活动存在的现实障碍 | 第43-44页 |
·活动参与人员与培养目标的差距 | 第43页 |
·活动形式和场地与希望结果的差距 | 第43-44页 |
·活动组织和人员素质与专业性要求的差距 | 第44页 |
·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解决对策 | 第44-46页 |
·以培养大学生创造力为核心目标开展活动 | 第44页 |
·向课内延伸,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 第44-45页 |
·形成新的考核评价标准促进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 | 第45页 |
·形成更完善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政策体制 | 第45-4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表 | 第50-59页 |
附录 | 第59-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