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对已有文献的评价 | 第14页 |
·文章结构与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我国高校学院制概述 | 第16-25页 |
·学院制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20页 |
·学院 | 第16-17页 |
·学院制 | 第17-18页 |
·学院制管理 | 第18-20页 |
·学院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我国学院制的萌芽与发展 | 第20-21页 |
·我国学院制的消失 | 第21页 |
·我国学院制的再度兴起 | 第21-22页 |
·现阶段我国学院的基本类型 | 第22-23页 |
·以一级学科或学科群组建的学院 | 第22页 |
·直接升格的学院 | 第22页 |
·按照社会需求,集多学科而成的学院 | 第22页 |
·大学与地方政府或企业联合组建的学院 | 第22页 |
·不同性质的大学联合,组建的独立学院 | 第22-23页 |
·合并型大学中的学院 | 第23页 |
·现阶段我国学院制管理模式 | 第23-25页 |
·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 | 第23页 |
·校、院、系、教研室四级管理模式 | 第23-24页 |
·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 | 第24页 |
·混合型管理模式 | 第24-25页 |
第3章 我国高校学院制管理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25-30页 |
·我国学院制管理取得的成就 | 第25-26页 |
·适应了高校所承担的任务 | 第25页 |
·顺应了学科综合与分化趋势 | 第25页 |
·满足了社会对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 第25页 |
·提高了高校资源利用的水平 | 第25-26页 |
·顺应了国际交流的需求 | 第26页 |
·我国学院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认识偏差导致学院组建标准不统一 | 第26页 |
·学院制管理模式混杂 | 第26页 |
·学院规模和机构设置不合理 | 第26-27页 |
·高校内部管理权限不清晰 | 第27页 |
·我国学院制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设置学院的规范性较弱 | 第27-28页 |
·学院的实体性较弱 | 第28-29页 |
·高校的权力中心仍过高 | 第29页 |
·学院权利的保障条件不健全 | 第29-30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学院制管理的对策 | 第30-36页 |
·准确理解学院制管理,把握好改革中"度"的问题 | 第30页 |
·合理规划学院规模,以学科为纽带,按学科群组建学院 | 第30-32页 |
·下移管理重心,真正实现学院的实体化运作 | 第32-33页 |
·增强学院的行政权力 | 第32-33页 |
·加强院系的学术权力 | 第33页 |
·健全学院制管理中的保障条件 | 第33-36页 |
·健全学校与学院间的保障、监督-反馈机制 | 第33-34页 |
·完善学院管理中民主管理机制 | 第34-35页 |
·构建学院与社会的信息沟通机制 | 第35页 |
·深化教职工激励机制 | 第35-3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致谢 | 第41-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