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s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界定 | 第13-27页 |
(一) 族群、族群精神和族群认同 | 第13-18页 |
(二) 民族、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 | 第18-19页 |
(三) 民族、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的发展 | 第19-27页 |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学历史教育的责任 | 第27-32页 |
(一)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由历史学和历史学科独特的价值与功能决定的 | 第27-29页 |
(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由中学历史教育的功能决定的 | 第29-30页 |
(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当今世界中学历史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 第30-32页 |
三、中学历史教育弘扬和培育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 | 第32-37页 |
(一) 政治层面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 | 第32-35页 |
1、培养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 | 第32-33页 |
2、培养法制意识和法制精神 | 第33页 |
3、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 第33-34页 |
4、培养理性精神 | 第34页 |
5、培养正义精神 | 第34-35页 |
(二) 文化层面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 | 第35-37页 |
1、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奋斗精神 | 第35-36页 |
2、自觉承担的主体精神 | 第36页 |
3、同胞物与的仁爱精神和天下一家的博大精神 | 第36-37页 |
四、中学历史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 第37-49页 |
(一) 根据历史教材编写内容的特点有所侧重 | 第37-38页 |
(二) 对教材相关内容适当损益,对其评价作客观分析 | 第38-42页 |
(三) 充分挖掘历史人物蕴涵的民族精神价值 | 第42-43页 |
(四) 细化培养目标,选择恰当的历史教学方式 | 第43-45页 |
(五) 在真情实景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第45-46页 |
(六) 借鉴国外历史教育的成功经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 第46-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