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内化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引言 | 第10-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 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需要 | 第10-11页 |
2. 时代的呼声 | 第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二、相关概念厘定 | 第18-28页 |
(一) 内化 | 第18-22页 |
1. 中国文化中的内化思想 | 第18-19页 |
2. 西方文化中的内化思想 | 第19页 |
3. 马克思关于内化思想的理论 | 第19-22页 |
(二) 价值观 | 第22-28页 |
1. 价值观 | 第22页 |
2. 价值观念 | 第22页 |
3. 内化机制 | 第22-23页 |
4. 内化图式 | 第23-26页 |
5. 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 第26-28页 |
三、价值观形成的内化机制分析 | 第28-44页 |
(一) 构成要素分析 | 第28-34页 |
1. 内化主体 | 第28-29页 |
2. 内化客体 | 第29页 |
3. 内化载体(又称内化介体) | 第29-31页 |
4. 内化环境 | 第31-34页 |
(二) 内化机制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34-37页 |
1. 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关系分析 | 第34-36页 |
2. 内化活动中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第36-37页 |
(三) 内化过程分析 | 第37-41页 |
1. 内化标准的形成与确立 | 第37-39页 |
2. 获取内化信息 | 第39页 |
3. 内化整合 | 第39-40页 |
4. 外化为价值取向行为阶段 | 第40-41页 |
(四) 价值观形成的内化机制的特征 | 第41-44页 |
1. 整体性(或者叫系统性) | 第41页 |
2. 发展性 | 第41-42页 |
3. 自我调节性 | 第42页 |
4. 复杂性 | 第42-44页 |
四、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内化机制的优化 | 第44-53页 |
(一) 基本原则 | 第44-46页 |
1. 内化外化相统一原则 | 第44页 |
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44-45页 |
3. 多方位原则 | 第45页 |
4. 注重内化主体的情感体验原则 | 第45-46页 |
(二) 内化机制构成要素的优化 | 第46-51页 |
1. 内化主体的优化 | 第46-48页 |
2. 客体信息的优化 | 第48-49页 |
3. 载体的优化 | 第49-50页 |
4. 内化环境的优化 | 第50-51页 |
(三) 价值观教育方法的优化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后记 | 第57页 |